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亏”声一片 儿童电影:中国电影“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1:1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专电 (记者 周婷玉)当国产儿童电影“亏”声一片时,《哈利·波特4》仅上映三天就在全国狂卷3000多万元的票房,国内的儿童电影市场正在被国外影片开拓和挤占,而国产儿童影片的市场却一直未曾成形。

  “与中国电影整体创作相比,儿童电影的发展还较为缓慢与薄弱。”儿童影片的票房尚不及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走过百年历程,我国电影界正在大刀阔斧地推进

产业化,可儿童电影却仍在政策的“襁褓”中生存:

  1981年成立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开始创建第一个从事儿童电影创作的专业化基地;1998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入中影集团,儿童电影创作作为“公益”事业保留部分经费补贴;2004年广电总局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儿童电影和动画影片……

  然而这一系列政策扶出了数量却没拓开市场。近百年来我国总计拍摄了儿童电影380多部,其中改革开放后20多年间就创作生产了300余部。这些可爱的数字背后是尴尬的现实:绝大多数影片不为孩子们所知。

  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影片《哦,香雪》《火焰山来的鼓手》和《天堂回信》连续三年夺得柏林儿童电影节的大奖,其中《天堂回信》共在8个国家获奖,可这样的辉煌国人却知之甚少,孩子们压根儿就没看过这些电影。

  创作出于责任,创作为了评奖……种种创作儿童电影的理由中唯独没有“对位市场”。因其商业性不强,发行渠道也不畅。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目前我国儿童电影只能进入极少数二级院线,主流院线一般不敢接国产儿童片的单子,因为市场风险太大。广州市儿童电影院经理蔡安州曾在提及少儿电影院的现状时连说“亏!亏!亏!一百个亏!”

  儿童电影的另一条发行渠道就是通过有关行政部门或学校来组织放映,可近年有很多学校领导表示,实行“一费制”后,组织学生看儿童电影,很可能被冠以“乱收费”的罪名。

  发行难是我国儿童电影市场难以形成气候的致命障碍。但影片缺少精品,创作不能深入“童心”则是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的最大硬伤。

  张宏森说,从《哈利·波特》掀起的一次次热潮便可知道,我国儿童电影市场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但是国内儿童电影缺少《哈利·波特》这样的品牌,总体质量不高。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震钦说,电影的创作和儿童的心灵需要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是导致儿童放弃国产儿童影片的重要原因。因此她认为要振兴我国的儿童电影,创作观念的改变要先行。

  在某届中国电影“童牛奖”评奖时,专家评出最优秀的动画片是《宝莲灯》,儿童评选的则是《哎哟,妈妈》。问其原因,孩子们说:“因为这部电影里说出来的都是我们的心里话。”

  “这说明我们的专家对孩子们的心理没有了解、没有摸透。”原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陈锦俶说,事实上我们就没有专业从事儿童电影的人员,创作者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世界,缺乏儿童视角和对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缺少走进儿童心灵的影片。

  一位中学生的心声道出了同样的事实:“国产儿童电影看不看都行,反正跟老师、学校教育我们的那些没什么两样。”

  张震钦表示,儿童电影与成人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成人可以创作成人电影,而儿童影片却不能由儿童来创作。所以儿童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创作者对儿童的理解和承认程度。(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