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形成及建设途径(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6:06 人民网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途径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绿色的政治制度保障。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基础。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技术支撑。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国际社会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尚没有固定的概念,但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认识和实践基础的历史演变看,其内涵应具备四个特征:第一,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合。第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必然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第三,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政治制度、环境文化价值观、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措施。第四,“环境友好”的概念是动态的和分层次的。在现阶段,“环境友好”首先应该是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和影响要达到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小化;最终这种负荷和影响要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决定了经济基础,进一步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形态的性质和方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境容量为代价来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因此,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绿色的政治制度保障。这里的绿色政治制度内容至少应包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等三个方面。它们是保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环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绿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绿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凭借公众的绿色力量,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发达国家,公众既是上世纪传统环保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当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基础。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先建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人类科技发展史充满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维,已有的科技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人类占有和掠夺自然的能力,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性的反应。换句话说,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即人类误用技术或无节制的利用技术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的逻辑思维方式,科技进步的新思维应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绿色科技应该是指向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范围。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外延看,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只是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关于资源利用方面,可以是节水社会、节地社会、节能社会等,但不能涵盖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包括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等要素的所有方面,也达不到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层次。从内涵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节约了资源并不等于不污染环境,环境友好型社会既关注资源能源效率,也强调最终废弃物的无害化,以确保社会经济活动不给环境造成危害。另外,从更深层次看,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做到单位经济活动的资源有效节约,但如果发展观念不改变,经济模式、执政理念、社会行为、文化价值和科技模式不变革,经济规模和数量的无限增大仍然不能保证将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控制在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和容量范围之内。所以,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认识层次和内涵上的局限性,它应该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并行的两个理念。

  (作者系常州海鸥水处理有限公司工程师)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