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田凤山被判无期说到“入境随俗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23:24 红网

  2005岁尾,两名高官出庭受审,敲响了年度反腐的两记强音。12月27日,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因受贿436万一审被判无期( 2005年12月28日《新京报》);这个做过黑龙江省省长的“前部长”,是“鉴于其认罪悔罪态度较好”,一审法院才“从轻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全部个人财产”的。而那个曾经很风光的女高官韩桂芝,12月15日在京被宣判死缓(新华网12月15日);韩桂芝做过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她将人家送来的款物702万余元装进自己的阮囊中,比田凤山的受贿金额高出了一截

  高官受审,万众注目。波斯哲人萨迪曾说:“国王如果在百姓的园中摘一只苹果,大臣就会砍一棵果树。”这也说明了高官腐败的危害,因为其放大效应是难以估量的。“位高权重”的人,很容易把一切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能够害倒一大批、害掉一大片。与韩桂芝一样,田凤山与著名的“卖官名家”马德亦有牵扯。韩桂芝利用担任等职务便利,为马德等人在职务晋升、职务调整等方面谋取利益;而公诉机关对田凤山提起的17笔受贿指控中,就包括了马德做绥化地区行署专员时给予的10万元,虽然,马德给予的10万元是否被法院认定构成受贿,《新京报》报道的措辞是“记者未能核实到”,因为法院对17笔指控只认定了12笔:“法院认为,未被认定的5笔中,有的是收受钱财和为他人牟利时间相隔较长,不存在贿赂的因果关系;有的是当事人送钱给田凤山并非为自己牟取利益,因此不应认定为受贿。”

  这些盘根错节的纠缠,问题不在盘根错节的本身,而在于让反腐败变得更艰难,因为那是利益共同体,而利益共同体的“集体抗击”力量是很大的,所以突破很难;而且那也是一根绳子上结结实实串着的蚂蚱,不要以为“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好“一窝端”,偏偏是比较难“端”的,因为绳子“下头”的一两只小蚂蚱“端”掉往往就算数了,就可以向公众交待了,所以“上头”的大蚂蚱就不再“端”下去了。如今高官田凤山和韩桂芝的倒掉,分别被判无期和死缓,多少让人感到欣慰。

  然而,反高官之腐败,不是难在审判,而是难在开端。谁来揭发田凤山?早在两年前,田凤山刚刚落马,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当时著名作家陆天明就透露,电视剧《大雪无痕》中的腐败分子省委顾副书记,就是以田凤山为原型的;而《大雪无痕》在央视黄金时间播过两年多,其间田凤山依旧安然地做他的大官(见2003年11月14日《报刊文摘》)。为此有人就问了:如果当初陆天明即使真的奋勇揭发田凤山的问题,那会是什么情形?通常的理性回答就是:“真正能起作用的不是几个‘反腐英雄’,而是有效的、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监督体制”。那么,建立什么样的特殊监督框架,才能有效监督制衡位高权重的官员?

  高层腐败,尤其是高层的“一把手”腐败,对反腐败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和战术要求。因为现实已经让我们看到,在众多被查处的省部级高官中,从成克杰到胡长清,从王怀忠到田凤山,没有一个是由同级纪检部门突破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的管理方法,实行的是“双重领导”;而“双重领导”,事实上将纪委归到了同级党委名下,那就是一个院子一座房子里甚至一个家子里“办公”,你好我好大家好,乐得过上“欢乐一家亲”。由于缺乏独立性,纪检监察部门的手脚自然受束缚,不仅同级无法监督,即使对下级查处也有诸多掣肘,因为下级犯了错误,上级往往有连带的“领导责任”,哪个爷爷愿意自找儿子孙子的麻烦?至于《大雪无痕》的戏,你演得再热闹,这“欢乐一家亲”也是一起在一边“看戏”。

  2005 岁末的最新消息是,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告别双重领导,“底前将完成对双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2005年12月27日《新京报》)。这样的制度安排,派驻机构当然要增强派驻意识,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也使派驻人员从原来的权力利益格局中一定程度地“超脱”出来,以更好地监督领导班子成员。但是,正如有论者所提出的,垂直管理和垂直监督,“也不应该成为加强监督、杜绝腐败的惟一希望”。由此想到,人类学中有个“入境随俗论”,所谓“入国问禁,入境随俗”是也。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让·博丹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18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也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在18至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了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当然这个社会理论有很大偏颇,但是,“入境随俗论”强调环境对于制度、决策的重要影响力的观点,还是有很大的警示价值的,它提醒我们:同化是容易的,监督则很艰难。

  有一句寓言式的话,那是鱼对人说的:“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你不在水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人”真的到了“水”中,能保证看到“鱼”的眼泪吗?

  (稿源:红网)

  (作者:徐迅雷)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