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求解产能过剩破局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0:00 南方日报

  与以往情况不同的是,以往是局部过剩,现在则表现为全面过剩;以往的生产能力过剩,现在则表现为总量过剩;以往的短期现象,现在则表现为一种长期持续的现象。

  2005年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司长刘治在国务院新闻办庄重宣布,根据最新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将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在该目录中,除了539条鼓励类项目外,限制类项目和淘汰类项目竟分别达到190条和399条。在外界看来,此举

意味着,对于业已出现的产能过剩局面及其潜在危机,中国调控当局还将有更为实质性的动作跟进。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分析认为,2006年产能过剩的局面将会更加明显,因此必须采取调整增长方式、加强公共建设和扩大内需等手段来尽快改善危局。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根据发改委日前公布的权威资料,目前中国共有11个行业出现或存在潜在产能过剩。其中,钢铁行业目前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电解铝行业目前产能已高达1030万吨,而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此外,铁合金、焦炭、汽车行业亦存在产能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存在潜在产能过剩问题。

  刘治本人也坦陈,由于产能过剩,今年以来钢铁、电解铝产品价格正大幅回落。2005年10月末,钢材价格已经下滑到2003年末的水平,而电解铝行业,除了中国铝业公司以外,其余大部分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相关数据还显示,2005年前10个月,钢铁行业产成品的库存增长为49%,但其利润增幅仅11.2%,同比回落52.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潜在产能过剩的压力无疑更为严峻。来自官方的数据表明,当前铁合金行业的生产能力是2200多万吨,但企业的开工率目前仅仅是40%左右。焦炭行业的产能也超过1亿吨左右,同时还有在建和拟建的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产能1600万吨,大约有一半在放空。汽车行业同样如此,据了解,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产大于销200万辆,在建的生产能力还有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如果这些项目都建成的话,其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铁定无疑。

  “与以往情况不同的是,以往是局部过剩,现在则表现为全面过剩;以往的生产能力过剩,现在则表现为总量过剩;以往的短期现象,现在则表现为一种长期持续的现象。”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白津夫说。

  事实上,早在两三年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态势就已显露端倪,随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治而未治”的状况呢?采访过程中,几位不愿意具名的专家将其症结概括为:一些局部利益和一些部门利益交织在一起,致使调控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或效率大打折扣。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产能的严重过剩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投资效率的低下。”他说,“我们总是提GDP要实现什么目标,却忽视了‘要不断提高效率’这个前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亦会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加大亦在所难免。”

  紧急迫降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契机

  “治理产能过剩将成为整个‘十一五’期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小广博士的观点与官方意向十分接近。他认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契机。

  刘治指出,当前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绝好时机。对于刘治的此番表述,王小广的解读是,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还都有生存空间,因而企业往往缺乏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在类似当前这种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企业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都会变得主动起来,因而假借市场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时机也就成熟得多。

  从新近出台的政策看,国家发改委已经着手采取包括“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等在内的综合措施,直指问题的内核。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强化产能过剩行业市场供需信息的收集及预警机制。”据称,今后国家发改委每月都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情况作出专门报告。

  就在国家发力迫降产能的同时,一些相关行业也在谋划有效措施,来主动维护自身的利益。据了解,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正在酝酿每10天发布一次全国钢产量信息的可能性。

  更有效措施需“长短结合”

  连日来,记者就“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困局”这一问题采访了北京的多位官员和研究人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站在供给的角度分析说,解决产能过剩需要靠释放存量需求来解决,为此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品供给,扩大消费。

  “从理论上说,消除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实施宏观调控,还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更有效的措施需要长短结合,建立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大起大落的长效机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还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具体见解。

  一是,采取设备淘汰和企业退出两种方式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调整时期,为了鼓励企业淘汰多余设备,对纺织、冶金、造船等行业采取由政府出资收购设备然后将其废弃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研究。”他同时强调说,“我认为当前需要关停的重点是那些技术水平已经相对落后的国有工厂;对于民营企业由于其预算的硬约束机制,用市场的方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则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措施。”

  二是,着眼长远,从完善社会保障和推进金融、税制、汇率改革等方面扩大消费,进而推动内需。

  曹建海认为,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打破限制民营企业以并购方式进入汽车、钢铁、电力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各种政策禁区。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市场驱动而非政府驱动的经济健康增长,形形色色的消费需求才可以自然获得满足和提升。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实习生刘丽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