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书连载:Email里的乡愁(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1:22 人民网

  

新书连载:Email里的乡愁(二)
二叔年轻时

  海外编家谱 他乡忆亲人

  (四)

  同侄女:

  现在想再劳你将我编写中的[雅石张氏宗谱]初稿打印,于本周星期日,大哥到你家时一并给他。谢谢!

  宗谱如附加档。

  湖北宜都雅石张氏徙台宗谱

  壹、序

  一、湖北宜都雅石张氏家族,传至第十六世,传人张燊、谱名家纶,于中华民国三十九年五月五日,只身来到台湾,落地生根,添枝散叶;系为雅石张氏徙台一族。特编写宗谱,以为后代子孙寻根溯源之依循。

  二、本宗谱之编撰,系以『雅石张氏宗谱』为依据,摘要节选,并将原用之文言文,改写为白话文,以轻松说故事的方式编写,让后人读来如在看我张家史话。

  三、宗谱是结合族群的镮扣;由于日今工业社会,迁住频繁,已不重视何地为祖籍;又多崇尚小家庭制,散居各地,疏于连络,不通往来,只需在三代之后,恐怕已成互不相识,即令族人擦身而过,或是比邻而居,亦形同陌路;若是家家有宗谱,人人取谱名,则在相互问讯中,或是发现姓名派系谱名相似者,若再彼此进而询及祖先,则将欣悉我们原是一家人。

  四、传统化宗谱编撰,系礼聘饱学之士,因之笔底生花,多为歌功颂德,甚至溢美之词而失真;本宗谱之编撰,在节选原宗谱者,除译为白话文外,不增粉饰之词;自我撰写者,宁可避而不写,特重实话实说,力求真实。(注:原宗谱对祖先茔葬坟地,均有绘制曲线图,以利后人慎终追远,祭拜祖先有迹可寻,现祖坟尽毁,已无迹可寻,故全部省略。)

  五、为保持与宗族脉络相连,本族谱衍「派」字,仍沿用『雅石张氏宗谱』者,兹特照录如次:

  永定家国斯道有光修德继守远卜荣昌克传先绪太和馨香(谱「派」字一般在名字中间,为求美化亦可摆在进学毓秀楚书联芳秉承深厚孝顺载堂培本为宝万代显扬第三字。须以同辈最先取名者为准以求一致。)

  贰、我有话要说:(雅石张氏徙台一世祖张燊的话)

  一、请把我们张家的『宗谱』传下去,即令你对传统的宗谱文化没意思,但请把这本『宗谱』传给你的儿女,不要让你的后代要寻根时,怨你没传下祖先的交待。

  二、人人有宗谱,给你成年的儿女『雅石张氏宗谱』人手一册。

  三、人人有谱名,当你有新生儿女降世,给他取名之时,就用谱名,即令你对谱名的「派」字,不喜欢、或是另请高名者,按生肖八字等,取一个大吉大利的好名字,但仍请你同时也给他取一个「谱名」,并告知你的儿女,「谱名」是用于与族人相连络及容合之用。

  四、传统化的宗谱,本姓女子名字不入宗谱,现在男女平等,今后要改正,我们张家女子也当列入宗谱,并明白告欣她(女强人),更有权指定她的子女姓张,或是婚嫁之时,与夫家协订,可指定子女中一人,仍沿用张姓。今后张氏的女儿,也可薪火相传。

  五、传统宗谱,数代之后才修谱或续篇,我们要代代亲自续篇,但若同辈兄弟姊妹二人以上者,需交换所续篇资料,加印交换。希望张氏后代子孙,在你退休之时,续篇我家宗谱,列入退休待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

  六、续篇宗谱之时,以本人为主,但你也可对上代写出你的追思,也可写你的儿女的成长,以便他日后有更完整的续篇。

  叁、湖北宜都雅石溪张氏源流

  一、张姓的源头:

  张姓是古姓氏,依『雅石张氏宗谱』―『张氏迁楚源流序』的记载,黄帝少昊青阳氏的第五子,奉命制造弓箭,因之赐姓张氏。据相关信息,中华张姓始祖挥与帝颛顼同为黄帝之孙(另说挥为黄帝之子)。黄帝正妃缧祖生有二子,长子玄嚣,为挥之父;次子昌意,是帝颛顼之父。帝颛顼建都帝丘(今濮阳),故濮阳有「颛顼之都」之称,挥自幼即随其父玄嚣生活在帝丘附近的古清河之畔,后辅佐颛顼,始制弓矢,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赐姓张,故挥为张姓始祖。帝丘(今濮阳)为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是源于濮阳的中华大姓之一,张姓人口近一亿,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几乎可说四海之内,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姓张的。据此不特在华人世界里是一大姓,放眼全球也可说是大姓之一。

  另据「姓氏之网」记载,张姓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挥,是弓的发明者,因此被封为弓正(监造弓箭的官名),因乃赐姓张(张的古文像一人持弓欲射)。

  (二)、春秋时,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三)、秦末韩国贵族姬良,因谋刺秦始皇未成被通缉,改姓为张,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封为留侯。历史上张氏著名望族近百个,以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东)为主要渊源。--张氏堂号有二:「清河堂」、「百忍堂」。

  二、雅石张氏溯源:

  依『雅石张氏宗谱』记载,原祖籍江西省南昌府,在元朝末年,(推算约在民国前五三九年、公元一三六五年代),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抗元,当时与同时起兵的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带,相互争战,缠斗多年,兵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保性命于乱世,只好四处走避。先祖福、禄、寿公,三兄弟相约远走他乡避乱,乃沿长江逐步西上,其中禄公经枝江旅居横碛;寿公更往长江上游,徙居四川;雅石张氏始祖福公,则选定湖北省宜都县,长江北岸之滨,于雅石溪畔定居,从此人丁兴旺,家业发达,成为当地旺族,富甲一方。虽数经改朝换代,相传十六世,一直为当地的大家族。传至我这一辈,正是第十六代。

  正如天机难测,瞬时剧风暴雨;人世鼎革,顷刻天翻地覆。就在民国三十八年秋末,国共内战大逆转(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国退至台湾;大陆变色,中共于当年十月在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初成,威力斗争镇压,并利用群众暴力,革命有理,造反无罪,绝地掀起五反斗争(地―地主、富―富农、反―反革命、右―指国民党、坏―地方恶势力),在中共政权摧波逐澜之下,利用所谓的人民斗争大会,欲加之罪,在一阵吶喊声中,便可人头落地,张氏家族有名望的,在斗争大会中即遭杀戮,其余的亦多被扫地出门,雅石张氏家族,有如秋落叶,顿时一遍雕零。

  三、徙台一世说从头:

  年少出走未思量,落脚何处亦茫茫。

  如今旧里归不得,忍把他乡做故乡。

  民国三十八年秋末,我尚在武昌中华大学念书,国共内战局势日渐逆转,继之兵败如山倒,武汉不战异守,我在武昌蛇山之上,目睹中共红军疲惫之师,作英雄式游行,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我仿徨无助。回乡、有遭斗争劳改之虞;投共、与我理想没有兼容性;出走、但不知走向何方。在犹豫不决中,踏上迂回返乡之路,然而、中途我毅然投笔从戎,乃辗转来到台湾。初仍怀想一时飘萍,总有还乡之日,熟料两岸隔绝,转眼数十年,直至民国七十八年秋末返乡探亲,方知两岸都是中国人,日今已是大不同,我有如移出去的一颗小树,在他乡落地生根之后,欲再移回时,已然水土不服。只好就把他乡做故乡。爰此、我特简述这徙台一世祖的由来,让后代子孙一目了然。

  四、雅石张氏一族的祖居地简介:

  雅石张氏祖居湖北省宜都县滨长江北岸武魁场乡的雅石溪畔。

  湖北省:在长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之北,乃得名「湖北」,另因其古代为鄂州的一部分,乃又简称「鄂」。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故有称华中地区),其四周接界,东边是安徽省与江西省,南边是湖南省,西边是四川省与陕西省,北边是河南省。全省面积十八万多平方公里,约为台湾的五倍。

  湖北省地势西高东低,其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面敞开,略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盆地,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百分之七十,平原不到百分之三十,而河湖甚多,以长江为主流,枝流有千余条,江汉平原湖泊星罗棋布,乃又有「千湖之省」之说。

  湖北省的省会在武昌市,国父孙中山先生第十次革命成功,其首义之地就是武昌(革命起义第一战的地方),现在将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城市并称为「武汉市。」

  宜都县:位于湖北省的西部靠近南部平原的边缘,再往西是崇山峻岭,宜都县为丘陵地,在长江之滨宜昌市与荆州市之间。后汉三国时代,魏、蜀、吴形成鼎立之势,宜都正是蜀吴对峙的关键地,当时蜀汉初成,刘备尚未入蜀(四川之简称)之前,就是向东吴借荆州落脚,后东吴大将陆逊曾在宜都设塞,故宜都又有「陆城」之称。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调整行政区划,将原长江北岸松兹、枝江、宜都三县的部分,合并后改称「枝江县」于民国八十五年又改称为「枝江市」;另将长江南岸松、兹、宜三县部分合并后改称为「枝城市」,其后又改为「宜都市」,因之在此特为说明者,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地图,已找不到「宜都县」,只有在图书馆里,查看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以前出版的地图,才可查看到这个历史性的名词。

  武魁场乡:是原宜都县的次级行政区,以农业为主,乡内有一小市集,就名为「武魁场」,但当地多俗称为「爬爬店」,因为「武魁场」与「乌龟场」谐音,乡下人多迷信,早起忌讳说龟、蛇,而改口叫乌龟为爬爬虫,于是改叫爬爬店了。(蛇叫长虫)。

  雅石溪:在武魁场乡内有一条小溪,因溪内产一种矿石,外形如一般鹅卵石,但其中空且内有石浆,摇动可听到水动的声音,且形如石屏,为文人雅士当为摆饰,视为「雅石」,因而得名「雅石溪」,我童年时,遇有溪水暴涨冲击,尚有雅石出现,如今已筑有小水埧,「雅石」可能很难找到了。曾一度改名为「雅畈」,现又改回「雅石溪」。

  *张家老屋:坐落于小小盆地的北边,面向南方,屋后小山形如圈椅之背,雅石溪在屋前环绕流过,有如玉带,张家老屋是三座三合院相连建筑,房屋外墙粉刷白色,远远地望去,颇为气势不凡。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张家老屋,于中日抗战之时,遭日军拆毁中间建筑最好的正屋,但当我民国七十八年返乡探亲,曾回到故居地,张家老屋已再遭劫难,除右旁的边屋尚存之外,其余已是片瓦无成。张家老屋只有在我的记忆之中。按原族谱相关资料推测,张家老屋应系十一世祖士礼公兴建,其正屋格局宏伟,隔门雕刻精致,厅堂宽阔,还有正厅天井四周,所谓的「走马转阁楼」等等,足见当日兴建者之雄伟之心胸。肆、直系祖先传略:

  十一世祖士礼公传

  本传系依照「雅石张氏宗谱」原传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十一世祖谱名士礼、字嘉会,生于清干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岁次戊寅),殁于清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三(岁次己亥),(公元一七五八-一八三九年),享寿八十有二岁。

  礼公有兄弟三人:

  兄长士仁(公元一七五六-一七八七年)享寿三十二岁,无子嗣。

  三弟士智(公元一七五九-一七七五年)得年十七岁,亦无子嗣。

  礼公年少时,致学诗书无成,乃弃读务农;已届中年,却是更加时运不济,生活十分艰困;那时、礼公的兄长和弟弟都已去逝,他的原配杜氏夫人,次配徐氏夫人也相继过世,且都未生养一男半女,可说是半生孤苦。

  就在礼公年已四十岁的时候,沙积坪地方有一位富人,号称「陈百万」,他有一个可人的幺女,已经成年,特托媒人有意许配礼公,可是礼公谦恭有礼的说:令嫒那么年轻,而我已是中年,我们不相配;其后经过善命理卦卜的推算,都认为这桩婚事是大吉大利的,于是订亲迎娶过门,发现礼公的左手掌有红纹如半圭(半月形),而陈氏夫人的右手掌也有相同的红纹,见到的都啧啧称奇,都认为这是天作之合。

  在陈氏夫人嫁到张家之后,夫妻和睦,相敬如宾;且勤俭持家,有条不紊;为农耕的送茶送饭,礼公也辛勤农务,深知命中富贵,那有不劳而获的,于是开荒垦地,披荆斩棘,不分晴雨,勤奋不懈。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秋收满篝满车,五谷丰收。陈氏夫人又于农忙之暇,讲求缝纫烹饪,如此辛勤二十年,遂成巨富。

  其间陈氏夫人连得三子,长子大栺,次子大桐,三子大杞,且都教养有成,秉承父志,内务由次子大桐管理,礼公内事不决之时,则与大桐相商;外务则由三子大杞掌理,有所参商之时,则委由大杞取决;对长子大栺则督促专习诗书,进修乡里学堂,家门亦耕亦读,增添书香之气。礼公并以「生众生食寡,为疾用舒。」立为家训;其意是指示,一个家的成员,从事生产的要多,坐吃闲饭的要少;且从事工作时要积极,用于消费时要三思。深明如此持家道理,也说明家成巨富,是有其必然的道理,收租万硕,又何足奇。礼公认为,世俗为富不仁,也是人之常情;惟礼公却异于世俗之见,诸如修桥铺路,捐助善堂书院,赈济灾民等种种义举,以及宗族之饥寒者,过往无助者,无不量力资给,称物而平施(讲求物尽其用,且普及大众)。就如在嘉庆年间(约在公元一八OO年),时逢大旱灾,礼公后山的树木,任由灾民砍伐,藉易一炊,对乡里的善行,即平易如此。

  礼公在要建筑房的时候,就有一位地理师不请自来,代为堪定房屋方位;在想添置田产之时,就有些驿夫(古时牵马运输者)来相告知,那方面有好田地,还有指点某处荒地可垦地成良田。足征福公待人宽厚,而能得到这些美好的回报。福公享寿八十有二。

  县志载齿落重生,年老得子,而栺、桐、杞三人皆名列黉宫,长孙清镒相继登邑庠,均目睹其盛云。--(此一小段系原文照录)玄孙定慎虔志。

  十二世祖大桐公传

  十二世祖谱名大桐、字凤鸣,出生于清嘉庆四年十二月初五(岁次戊午),殁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岁壬寅年)(公元一七九八―一八四二年)享寿四十五岁。大桐公有兄弟三人,公排行第二,兄大栺,有子三;弟大杞,有子四。

  大桐公本耕读家训,于清嘉庆丁丑年(公元一八一七年)偕兄长大栺公相与拜在沈宗师门下,研习诗书;嗣因白莲教作乱,大桐公协助办保卫团,干卫家乡有功,获政府加赠「守备卫」相当于义勇警备队长。

  大桐公秉承父亲旨意主持家政,为人处世,公正无私,重义轻利,于清道光初(约在公元一八二一年),盗贼猖獗,有两匹马被偷走,大桐公乃组义勇队多人,亲自率队直捣贼窟,扫荡匪众,因而声名大噪,每年征试教练弓马武术者,大多出自大桐公门下。大桐公秉性十分友爱,时常说我只有两个儿子,而我兄弟的孩子,我都一样看待,视如己出,不分彼此有亲疏之别。

  大桐公有二子,长子清锐,次子清钜。

  十三世祖清钜公传

  十三世祖谱名清钜,字锦峰,出生于清道光十二年十月初十(岁次壬辰),殁于清同治五年七月十七(岁次丙寅)(公元一八三二―一八六六年),享寿三十五岁。

  清钜公有兄弟二人,公居次。

  兄清锐公,出生于清道光癸未年腊月初一,殁于清光绪庚寅年八月十九日(公元一八二三―一八九O年)享寿六十有八。有子五:永沅、永沛、永演、永溥、永藻。清钜公为人慷慨正直,为本县仕绅之首,总理清江书院公务,不奉承权贵,遇事敢言;凡有善举,靡不踊跃从公;与乡邻相处,则多礼让;对待子侄辈尤其宽和,甚是照顾家族,倡修宗祠,期盼儿孙读书殷切,胞侄永滋(即清钜公之子)稚龄丧父,寡母苦节育幼,公义助抚之成立。家业重振,置田数百亩,至今其子孙尚能秉承祖业,皆清锐公之遗德,义有致此。--曾祖伯清锐公德行,铭刻感恩。曾侄孙张燊(谱名家纶)恭录清钜公饱学之士,才德兼备,英年即为清太学生(类似现中央研究院,谘议国事及储备人才),特授安徽府经历。奈何天公惜寿,英年早逝。德配易氏夫人系出名门,本县峰山区望族,乃廪生学灿公胞妹。生于清道光乙未年十月十一日,殁于清光绪己丑年三月初二,(公元一八三五―一八八九年)享寿五十五岁。受封淑人(按清朝官制,三品官之妻赠封淑人),淑人二十二岁来嫁张家,二十六岁生子永滋,子方五岁,盛年丧夫,苦节扶育幼子;勤俭自持,教育幼子,以身作则,足能广置田产,收租谷千余石,(石-为量谷单位,系担字之简体,一般是担租亩地,租谷千余担亦即田产千余亩。)全赖淑人之力,族人尊称为「巾帼丈夫」,清光绪年旌表安人晋封宜人。

  十四世祖永滋公传

  十四世祖谱名永滋,字树珊。生于清咸丰辛酉年六月二十七日,殁于清光绪戊申年三月十七日,(公元一八六一―一九○八年)享寿四十有七岁。

  永滋公是独生子,在五岁的时候,父亲清钜公就过世了。全赖寡母易氏夫人母兼父职,勤劳持家,教育孤子;不特增创家业,且教子有方。永滋公无纨裤子弟气习,秉性善良;且是为富最仁,毫无骄态,每遇宗亲困乏,或乡邻无助,靡不酌量周给;尤其长施义棺,广种阴功。其后中年得子,乡里都说这是义行修德,善有善报。

  元配邹氏夫人生于清咸丰辛酉年正月初一,殁于清光绪戊申年七月二十三日(公元一八六一―一九○八年),享寿四十八岁,生子定璧,幼年早殇。

  副室李氏夫人生于清光绪甲申年六月十六日,殁于民国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一八八四―一九一二年)享寿二十九岁。生子定玖。

  ---以上各世祖传略,均系依据『雅石张氏宗谱』资料,并用白话文编写。

  十五世祖定玖公传

  十五世祖谱名定玖,字次珊。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民国前十年)十月三十日,殁于民国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农历冬月初十)(公元一九○二―一九四九年)享寿四十八岁。--按定玖公系于中共政权初建之时,暴力镇压立威,在所谓的人民公审大会之中,以「善霸」罪名而当遭杀害。

  定玖公有兄定璧,但童年夭折,固尤是独生子;年方五岁丧父,不幸于十岁时母亲也相继去逝。祖父永滋公也是幼年丧父,但幸有曾祖母苦节育幼,且更有曾祖伯清锐公抚孤恤寡,仗义相助,不特教养有成,且家业倍增;定玖公幼年父母双亡,想必是由伯叔辈扶育(记忆中无其确切印象)。但定玖公却未曾如其父永滋公有良好的机运,所幸定玖公秉性善良,忠厚而了无心机;成人之后,虽家业失去近半,然幸有贤内助,又再振兴家业,仍是当地首富人家;乐善好施,参与社区福利工作,优游自得;其后中日抗战,家乡曾一度沦陷,而定玖公却能在胜利前刻,平安逃出,有生之年多是逢凶化吉,也算颇有福气,无奈造化弄人;未因童年父母早丧而弃养,亦未因国难死于外敌之手,却因政局丕变而毙命于自己中国人的枪下,成为无辜的受难者。

  父亲定玖公与我,聚少离多,在我的记忆里,幼年从未承欢膝下,且在我十岁的时候即负笈宜昌(离家一百二十里),寄宿读小学。嗣后中日抗战,仍转换各地寄宿就读,直至抗战胜利,时我已高中毕业,又远离家乡升学,其间与父亲相聚都只数日,旋以内战逆转,我从武汉未曾返乡,即只身来到台湾,竟成天人永隔。

  母亲戈方懿女士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民国前五年)三月十四日,殁于民国七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元一九O七―一九八七年)享寿八十二岁,在本族谱编写中,系唯一与十一世祖礼公同享高龄者。生子女各三。

  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年仅十八岁时嫁来张家,听母亲说:那时父亲尚不能自主家产管理之权,仍在代管者手中(据说须在父亲结婚生子之后,方可自立);直至她嫁来张家第二年,生大哥张权之后,母亲运用巧妙安排,邀请三亲六戚,暨地方仕绅大老,说明父亲既已成年娶妻生子,应当独立亲掌家业;当时尚有许多债务,母亲事先请各债权人提出所有借据;母亲巧妙推敲破解,既然父亲尚未成年自主家业,那说明债务形成就有问题,其中必有错误;紧接的向仕绅大老呈情,既然是错误的,现就在各位当面销毁,并随说随做,四坐尚在措愕之际,母亲不待他人另出异议,立叩谢各位大老成全;让在场者于敬畏之间,惊佩一位未满二十岁的妇女,有如此胆色才具;幸而在坐亲族大老因感动而予相助,未另生枝节;于是乃能收回家产主管全权。是为张家第二位振兴家业的巾蝈丈夫。

  母亲有强烈生命毅力,民国三十八年我家在遭受清算斗争之后,父亲殒命,全家以黑五类扫地出门,历经坐牢、乞讨、依人篱下,过着极其艰困的生活,但她老人家仍然坚忍的活下来,因他老人家一心惦念着漂泊他乡的二儿。

  迟来的音讯,两岸隔绝三十余年,直到民国七十年间,中共两岸策略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对来台军民,改采宽容怀柔政策,我家原为反革命家属,是黑五类,一夕之间,由黑翻红,突变为侨眷;乃得托住美亲戚连络,近三十多年音讯隔绝,幸而取得连系,由于当时尚禁止两岸通信,且我尚是军职,只能转托住美亲戚转信,进而由美国转汇去一些生活费后,母亲不特因升格为侨眷,又获得些许外汇券,于是生活大为改善;她长寿延年,一心惦念的二儿,虽未实时尽孝膝下,能让怹老人家知我尚健在,且成家立业,也稍解其悬念心怀:就在政府决定老兵得返乡探亲前刻,母亲仙逝,我未能及时返乡,见她一面,使我到老仍耿耿于怀。民国七十六年母亲逝世,而我于民国七十七年方得知,即循古制蓄须守孝。直到民国八十年秋末返乡,割须埋在母亲坟墓之前。待至民国九十年,年满七十六岁的我,再度蓄须,思念母亲,尤以未报养育之恩,随白须日日增长。

  (五)

  小同:

  读来信,感触良多,从你的写作可以看出,你是很有灵气,写的很有韵味,若假以时日,必有很好的成就,其次,有关写作环境,因人而异,但诸多成名文学作品,常是在困难中磨炼出来的,正如黄山的石松,在悬崖峭壁之上茁壮,更得强韌灵秀,就像李白、白居易的诗篇,越是在困苦中的作品,越是有灵秀之气;话又说回来,俗务真是能磨损灵气,回想我近二十年的幕僚工作,也曾有下笔万言,依马可待,到头来只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且日后读来,觉得十分俗气。不过只是因我缺乏写作的灵气,是怨不得人的。我现在要鼓励你,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屈伏困境,你能自我进修学会计算机,并能充分运用,说明你已有过人的毅力及过人的才智,我建议你可充分运用计算机,化零为整,集腋成裘,抓到时间,抓到灵感,立即输入电脑,另外随身准备一本记事本,一枝6B的铅笔,一块软橡皮擦,一有灵感,奋笔急书。我不知你有否用6B铅笔的经验,不防一试。我是在三年前,因到一公益社团做义工,因其工作是要用计算机,我是四处寻觅义工都因年龄限制不成,后来找到义工要用计算机,于是硬着头皮,以不服老的精神,终于刻服困难,学会计算机,前年二儿在我生日送一台电脑,因可不时操练,现在我日常无事忙,电脑也成为我的休闲活动,张氏宗谱就操练的成果之一,日后有闲可随时与我在电传上见面,只怕你谦烦呢,我正在回信时,听到电脑收件铃声,现将前后両封信一并回复。邮寄书籍现在我们这里可以,你可到邮局一问便知。写得太多了,躭误你的时间,不好意思,就此打住。我已把你视同忘年之交,不见外吧!快乐的读书人,抓到时间,抓到灵感,快写﹝打﹞下来吧!

  家纶

  二叔:

  您好!能有您这样理解我、指点我的恩师,是我的福份。我知道写作是一项辛苦的事情,要想写出大气之作,须穷尽自己的欲念,真正地投入才有可以留给后人的作品。我虽勤于思考,却毕竟阅历浅薄,知识有限,只能是随缘道来,信手草就。

  您编写的“湖北宜都雅石张氏从台宗谱”,我拜读了,读到一种沧桑,一种情结,一种对子孙的责任。您的这份亲情,让我们在家乡的亲人们感动和共鸣。

  我一直比较喜欢看《参考消息》这份报纸,那上面有许多关于台湾政界的报道。您所说的义工不知是不是和大陆的志愿者是一个概念?

  关于书我问了邮局,他们说太慢了,得要很长时间才能邮到。在和您网上取得联系的前两天,我们公司的总经理到台湾来了,要是早知道,可以要他带一本给您的。我可以在网上给您发一部分过来,在您不忙的时候。

  祝您愉快!

  张同2004/2/28

  未完待续

  声明:此书由作者授权人民网海峡两岸频道独家网络连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