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5上海房地产市场:特别关注五大现象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3:57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2月29日电据《解放日报》报道,2005的上海房地产市场,有不少现象值得关注,值得反思,尤其是当2005即将过去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回眸2005的这五大现象——— 现象一:打折 从一月份开始,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整顿市场、打压投机行为的措施不断出台,更 为严厉和有针对性的治理行动让市场意识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变化正在逼近。4月,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确立了打压投机行为的基调。调控政策出台后,疾速飙升的房价嘎然止涨。整个过程在时间上阶段分明:一季度强劲的抢购热潮在一连串调控政策出台后,瞬时演化为克制、等待和观望,经过二季度僵持、沉寂之后,“打折”最终成为下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真实写照。 位于上海万里板块的“万里雅筑”成为第一个公开打折的楼盘,其新房标价比一个月前的开盘价降低15%,也低于周边楼盘价格近千元。随后,大华集团以周年庆典让利方式对旗下在售楼盘打折调价。至此,打折不再是遮遮掩掩的个别行为,而成为理性回归的具体表现。 现象二:观望 “观望”一词,准确地表述出2005下半年买卖双方的真实心态。 新政始发之际,有观望者认为三个月之后,市场将复苏回暖。然而,随后到来的政策组合拳使这一心态不复存焉。在观望气氛的压力下,上海楼市的部分开发商祭出了降价“法宝”。 “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部分业内人士想借机一搏,而第三季度每日成交套数剔除配套商品房之外,毫无明显放量迹象。 现象三:团购 面对成交量的一再萎缩,“团购”成为了今年7、8月份上海房地产市场最热门的名词。热衷于团购的主要是一批有现实需求的自住购房者,而始作俑者则是某网站。 团购是借助不太热的市场建立起来的过渡时期的产物。尽管已经有许多的开发商公开在价格上有所松动,但直接降价一直都是开发商最不愿意采用的办法。可如果采用团购的方式来降价销售意义就大不相同了。从购买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来讲,批发本来就应该比零售便宜,团购比单个去买要便宜,也属正常现象。因此,团购的适当优惠一般不会影响到单个购房者的购房。 8月20日,约80名购房者到达位于嘉定江桥的“嘉城”,并以9折的价格(约5200元/平方米)签下22套,总成交金额超过1300万元。火热了1个多月的上海楼市团购,终于达成了首笔交易。 可是进入第四季度,团购却突然从消费者眼中“消失”了。究其原因,楼盘的底价无法确定,买卖双方在价格上的分歧成为这一轮“团购风”惨淡收场的“最终杀手”。 年底将近,在8月份曾经喧嚣一时的团购买房再次兴起,不过这次的团购主要是由购房者自发组织。目前沪上已经出现多个“团购同盟军”,这些同盟或直接针对某个楼盘,或针对某一板块,参与者达成共识:价格谈妥一起买,否则大家一起等。 现象四:自建房 2004年以来,“个人合作建房”风起云涌。 2005年4月27日,上海最大的自建房组织——上海家圆网成立的“上海家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据悉,家圆的定制建房有三种模式:一是参加土地一级市场公开招拍挂拿土地,然后建房;二是与开发商进行股权合作,共同开发建房;三是团购团签。前两种模式属于深层次的定制建房模式,实现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尽管房价在下跌,但土地价格并没有太大变化,建房成本依旧很高,获得土地的难度也非常大。地价高是目前家圆面临的最大问题。 目前个人集资建房没有成功先例可循,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个人应该可以通过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拿到土地,但其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和程序。“个人合作建房”究竟会何去何从?大家尽可拭目以待。 现象五:收购 2005年以来,海外基金加快进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步伐。初步统计,海外基金在京沪两地投资总金额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海外基金机构在上海的首选目标是优质的商业和办公楼,或者中心城区高档住宅物业。2005年,海外基金掀起第一股投资和收购上海房地产的热潮。近期包括所罗门兄弟公司、雷曼兄弟、金融集团公司、美国汉斯集团等30多个海外基金,都怀揣着大量资金准备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 海外基金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进入中国房地市场的步伐,其中主要城市是上海和北京。有人预计,未来一年海外基金在上海机构物业量将超过10座。另外,大量海外基金包括对冲基金将扩大投资范围,进一步关注中国的银行、证券市场、科技行业以及房地产业。估计海外基金可以动用的资金将达数十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