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又杀了一个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4:40 青年时讯

  2005年12月13日凌晨,曾九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斯坦利·图基·威廉姆斯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当局处以死刑。美国的死刑问题再次暴露在全世界的面前,并在美国社会中激起广泛的争议。

  威廉姆斯的一生和最终被处死的结局就仿佛《悲惨世界》的美国版现实演绎。他年轻时曾是一名杀人不眨眼的暴走凶徒,26岁时因为两度杀害了四人而锒铛入狱,可谓恶贯满

盈。然而,在被判死刑并不断上诉的入狱期间,威廉姆斯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他表示,除了像其他犯人一样服刑接受惩罚以外,他还要用自己随时可能湮灭的生命尽力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在监狱中,威廉姆斯通过口述完成了9部小说,其中包括他本人的自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警告孩子们不可走上邪路。1998年他又利用版税收入开展了“互联网街头和平计划”,通过网络来推动防范校园外暴力行为。24年来,威廉姆斯的努力收到了突出的成绩,成功感化了成千上万名曾误入歧途的不良青年和帮派分子改邪归正。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威廉姆斯曾五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四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就连一贯对死刑犯毫不留情的美国总统布什也于今年8月盛赞他表现出“美国的优秀品质”。

  基于此,威廉姆斯的命运得到了许多民众的重新认识,此前包括众多好莱坞明星在内的5万多人曾向加州州长施瓦辛格陈情免其一死,而许多人权组织和民众更纷纷自发走上街头为他请命求赦。

  问题是,这起死刑,到底是实现了司法的正义,还是恰恰体现出死刑本身的非正义?

  诚然,威廉姆斯曾经犯过重罪,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他自己也承认:“我的过去卑劣可耻,我是犯人。”但是,这种惩罚难道竟可以是无限的吗?国家使用死刑的本身,就是向所有国民宣告这样一个逻辑:为了“实现正义”,可以并且应该使用杀人的手段,而相当多的恶性犯罪者都是出于“实现正义”的目的才去犯罪。在这里,使用死刑的国家恰恰为犯罪分子做出了一个极端恶劣的样板。正如威廉姆斯所说:“通过杀人的手段来禁止谋杀,有何意义?”

  死刑究其实质,并非惩罚,而是消灭,从而彻底断送了犯罪人弃恶从善的机会。雨果在不朽的《悲惨世界》中告诉我们:对一个已经弃恶从善的人仍然施以不依不饶的司法追索,不仅有失实现正义的本来目的,甚至可能是反人道的。今天的威廉姆斯已经不再是24年前的凶徒,而是一个正在孜孜以求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值得尊敬的好人!

  时至今日,包括英国及欧洲、美洲绝大多数国家在内的全球120多个国家已经废除或停止死刑,而美国联邦当局和38个州仍然保守着野蛮的死刑制度。

  对于执意要他“偿命”的受害者家属,威廉姆斯说:“用死亡来威胁我,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可以结束痛苦。虽然我希望他们死去的亲人能从墓地中爬出来,回到温馨的家里,但这一切不可能。我同情他们,也同情每一个失去亲人的家庭。但是我的死亡并不能结束他人的痛苦。”这很值得固守“杀人偿命”传统观念的部分民众思考。希望威廉姆斯之死所引起的广泛争议,能够推动美国社会有所进步,早日与“文明世界”接轨。杭程/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