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商业并购,以死的方式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3:17 人民网-江南时报

  巴西亚马逊河岸边孵育的鳄鱼,出壳时体长仅有10厘米,任何一条小鳄鱼出生后惟一的目的就是:比它的同胞们长得快一点,从而让他的“天敌”选择其他更弱的小鳄鱼作为食物;而他惟一的办法就是吃,吃掉一切———最好是它的同类,这样一是壮大自己,二是直接消灭未来的潜在对手。直到一年后,最后一条鳄鱼逐渐成为体长3至4米的庞然大物,并成为河流惟一的统治者。对于鳄鱼而言,命运就是“要么做大,要么被吃”。话糙理不糙,现在这句“糙话”成为现代商业经济的“铁律”。

  2005年,是中国商业经济的“资本元年”,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霸道,掀起一场类似动物世界“大鱼吃小鱼”的“并购”运动,资本意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了百货、家电、超市、珠宝、建材。涉外酒店等众多经济业态,极大地改变了现代城市大众的经济生存的形态。这种兼并———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的,终将是不可逆的,行业的资本整合终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5年的资本“购并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和相辅相成,与顾雏军“格林科尔系”缺乏实业支撑、主要依赖金融手段,占有他人资本的“纯金融”运作模式不同,今年的商界“并购”狂潮背后,一般肯定有优良的商业或制造业的实业资产支撑。

  这其中主要典型的有四种模式,一种是金融资本的商业化,典型的是“国美型”收购,一方面北京国美电器依赖香港上市公司的资源,获得规模迅速扩张所必须的充沛的资本流量,同时又利用商业企业的发展业绩支撑股价的稳定上涨;实现良性互动。

  另一种就是由商业资本的金融化,实现对商业资本的控股权。典型的就是南京新街口争议不断的“金鹰型”收购,由金鹰集团将自己的商业资金打入股市,先是暗中收购然后是强行收购新百股份的股票,造成大股东控股的既成事实,然后迅速入主新百股份董事会,同时又依赖新百对于大洋百货的资本纽带,实现对于后者的控股,在新街口形成“金鹰系”,客观上形成新街口一家独大的事实。

  第三种就是实业资本的金融化最终转化为商业资本,典型的就是“雨润型”,由南京雨润集团在一级市场上通过强行收购的方式撑控新百和中央,则是实现对于商业资本的渗透和转化。

  第四种就是商业资本直接引进海外投资,金融资本或者是商业资本,接受海外投资集团的控股合作,如“苏果型”,苏果超市主动由华润控股,苏果获得资金和管理;再如“通灵型”,就是国内商业资本接受海外商业资本的控股。

  商业资本的金融化实际上就是“全流通化”,过去的一种说法是“买办资本主义”,实际上在现代资本环境下,“商业资本的买办化”是一种趋势,本质上就是资本的一种最佳配置需要决定的。

  这种资本和业绩互相支持的“并购”是“时代的强音”,是中国商业告别“单一资本”时代的开始,商业企业开始能够更加理智、明智地判断自身的优劣,正视和世界的差距,在国内开放和全球化的双重语境下对于自身发展的冷静选择。在“国有商业”的“体制神话”在国内商战中轰然倒地的时候,中国商业的另一个神话———独资的、高度一元的“民族商业”宏大话语的价值动摇。

  因为过去的二十年商业的自由竞争带来过多的竞争者,必须通过“优胜劣汰”的“鳄鱼原则”实现集中。就家电大卖场而言,速度就是一切,凭借自己选址、开店只是原始积累,永远无法满足对于扩张速度的渴望,所以并购或强行并购就是最佳选择;对于若干小品牌而言,它们的价值不是被不被吃的问题,而是怎样被吃的问题,最可悲就是没有被“吃”的资格,自己关门歇业;最明智的就是主动积极地接受并购的宿命,最大限度的包装自己,在并购中最大限度的卖个好“身价”。苏果超市、南京通灵都是如此主动地选择“合作”,华润苏果、trosere通灵都是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吞噬”了本土品牌,通灵翠钻的老板作了“复合品牌”的经理居然面带喜色,正应了商界那句老话,“没有错卖,只有错买”。

  但是2005年如此多的本土品牌主动接受“并购”还是令人惊讶。中国商业主动从独资走向合资,从50%以上的控股者走向一个“利益相关的参与者”(stakeholder),从单一本土品牌走向“合资品牌”,这也意味着民族工商业现代竞争心态的成熟。所以有人说,2005年是中国商业“卖身”年,将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里程碑。

  当然,“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对于许多还没有彻底从“国企梦”中醒来的商业零售业来说是一个无奈之年——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十年前南京国有商业就开始喊“狼来了”的危机感,但是临了临了还是不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为什么?因为现代商业的发展早已不是利润“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天天打烊算账的行情了,苦心经营几年不如一笔“并购”买卖。所以,南京国有商业之“痛”,不在于努不努力,而在不知怎样努力,古语说得好: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江南时报》(2005年12月30日第十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