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业型经济要向创新型经济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3:59 深圳特区报

  与会代表围绕“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这一主题畅所欲言有的放矢

  创业型经济要向创新型经济转变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如何在思想上理解李鸿忠同志报告中提到的“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如何在实践中做到“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在昨天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结合工作实际,谈理解,提建议。

  “紧约束”凸显发展特点

  对于“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这个崭新的观念,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紧约束”抓住了当前深圳发展的客观特点,是对“四个难以为继”的提升,体现了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报告中的‘紧约束条件’反映了深圳的一个重要特色。它让全市人民了解这种‘紧约束条件’,从而产生压力和紧迫感,给全市人民敲响了警钟。”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理事长李罗力说:“报告中提出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概念很有启发性,同时提出坚持效益优先,一切问题的解决在于发展,只有蛋糕做大了,人民才能普受实惠。”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内涵。特别是在对“效益深圳”的阐释上,明确提出了“效益深圳”进行的背景,那就是“紧约束”。而“紧约束”并不意味着深圳的发展丧失了动力,而是恰恰给深圳提供了转折的机会。在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一些代表也认为,报告充满智慧,有很多思想闪光点。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把“四个难以为继”再提升了一步,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在压力下求发展的问题。报告还提出了新的资源观。积极关注“无形资源”,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资源观和在紧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思路。

  “软资源约束”不可忽视

  “我们在谈紧约束时,除了要看到土地、水、环境等硬资源的约束外,也要‘未雨绸缪’地看到深圳现在也面临着制度、人才、技术等软资源的约束。”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在谈到如何理解“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时这样说道。

  他说:“李鸿忠同志提出要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这个观念是在寻找深圳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当前深圳发展所处的阶段进行了科学理性的判断,分析了制约未来深圳发展的因素。这表明深圳的发展将步入第二阶段,即由原来的创业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这个转变将改变原来主要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对生态保护的低标准的状况。在未来,深圳既要在硬资源的约束状态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更要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突破软资源约束上,在制度创新、人才培育、技术创新和积累甚至是区域合作和辐射方面形成鲜明的软资源优势。”

  参与第2组分组讨论的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李听说:“当前所面临的紧约束条件,对深圳来说是一种挑战,挑战会带来压力,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未来,深圳的发展要珍惜资源,坚持节流和开源两者并重。”

  和代表们一起参加分组讨论的市领导则认为:“报告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深圳的紧约束条件,并把它作为外在的压力、内在的动力,这对制定‘十一五’规划很有启发。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都需要树立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观念,在这一观念下安排我们的工作,提出我们的发展规划和举措。”

  树立“四观”破约束求发展

  如何将“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观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市委办公厅副主任钟瑞兴认为必须要树立“四观”,他说:“首先,要树立资源危机观,难以为继并非短期而是长期的过程,资源的客观制约,必须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解决;第二,资源的开发利用观,除了物质形态的资源也要看到精神、社会形态的资源;第三,要树立战略储备观,尤其是上半年已经发生了一些能源问题;第四,应建立资源绩效观,要将环境保护和利用作为各级政府干部考核的标准。”

  参加讨论的代表生动地以土地为例谈了自己的理解,他说:“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以土地为例,就是要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这就要在土地上做好五篇文章:一是转地,要尽快把城市化的土地转为国有;二是收地,对那些长期圈地而不用的要坚决收回,不然会造成有用土地的空置和浪费;三是调地,把一些农业用地调整规划到相对贫困的地方,腾出宝贵的土地用于发展先进工业;四是节地,建立工业用地专家评审制度,招商引进来的项目要经过用地评审,不该多给的地一寸都不多给;五是将旧改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通过旧城、旧村、旧工业区改造,改善环境,提高效益。”

  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张士明也明确提出在国土管理的具体工作中,要真正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该狠抓四个方面:一是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供应的计划管理,限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确保我市万元GDP建设用地指标逐年下降10%;二是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管理,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建设。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从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方面对各类产业项目用地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三是全面推行土地资源利用的市场化配置,逐步扩大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四是全面开展建设用地整治和整合工程,继续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加强现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