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焦点对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5:43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新闻话题:我省铜陵市治理“择校费”的实践,在全国创造了一个义务教育的典范,成为全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今年6月和10月两次对“铜陵推行教育均衡、消除择校风”作出批示,表示“安徽的做法应大力推广”,要求全国各地“推动这一对教育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加快实施步伐”。

  [对话人: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本报记者陈婉婉]

  记者:铜陵市因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成为全国典型,您认为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陈贤忠:最关键的当然是政府重视。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国家的基本政策,也是省委、省政府的一贯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厅多年来的工作重点。严格地说,铜陵的经验不是治理“择校费”,而是以薄弱学校为突破口,基本实现了区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择校热”现象的消失是一个现象上具体的反映。

  铜陵市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可以说就是靠当地政府认真执行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真正贯彻了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具体地说,一是在投入上向薄弱学校倾斜,二是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指导有力。

  记者:这个根本原因看似简单,可为什么铜陵做到了,而其他地方却做不到?

  陈贤忠: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们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直是全省推进的,各市都在积极努力地做,但“十个手指不一般齐”。铜陵的做法是整个安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缩影,它是优秀的、突出的,但不是唯一的。我们还有一些市也比较好,如池州、安庆、合肥、宣城、芜湖等地也都有不少好的经验。

  当然,铜陵也有一些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如铜陵是工业立市,只辖一个县,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学校数和学龄人口绝对数量都比较少,这些都是有利的客观条件。而对于其他市来说,即便是合肥市,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也是农村占了绝对多数,难度相对大一些。

  记者: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遭遇的瓶颈在哪里?

  陈贤忠:由于历史的原因、管理体制的原因,城市普遍存在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别,形成“择校热”。但是现在一些人仅仅看到城市的“择校热”,而没有看到义务教育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我认为,义务教育城乡差别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不均衡。

  义务教育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所以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强调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我们不是只抓农村、不抓城市,我们的态度是两手抓,但农村面更大,难度也更大,见效可能会慢一些。

  记者:教育均衡的推进,除了让人欢欣鼓舞之外,也产生了一种担心,就是强调教育均衡会不会导致教育行业失去竞争力?

  陈贤忠:这里首先要明确,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不存在商业意义上的竞争。我们说的“均衡”是相对的,不同的学校肯定还是有差别的。如果说有竞争,主要是办学特色上的竞争。

  我们正在推进区域内干部、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加上我们已经推进多年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当不同学校教育质量出现明显差异的时候,这种运行机制就会来协调:优秀的校长、教师会得到提拔、晋升,同时流动充实到退步的学校去,帮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为了保障群众的教育利益,我们不允许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竞争,而是创造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保持学校间动态的平衡,同时又通过这种体制和机制保证内部的激励和竞争氛围。

  记者:下一步我们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继续促进全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陈贤忠:从全省来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是,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推进薄弱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6年,我们将继续有计划地培养薄弱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在硬件上也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积极推进城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如集中城区有限的经费重点投向郊区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抽调部分机关干部和优秀校长充实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将示范高中录取计划按比例直接下划到初中等等。

  对于铜陵的经验,其他市不能完全照搬硬套,反过来,目前铜陵也在借鉴一些农业大市的做法,在基本实现了城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把重点转移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上,而且现在已经在做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