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魅力郑州中部地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7:35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魅力郑州中部地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魅力郑州中部地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魅力郑州中部地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魅力郑州中部地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郑州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是全国自然资源储量丰富的城市,现辖6区5市1县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十五”以来,郑州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128.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348万左右,比“九五”末增加100万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0%。

  郑州是极具发展活力的城市

  郑州具有较强的工业竞争力,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280户,比“九五”末增加190户。主导产业为汽车、铝工业、能源、装备制造业、食品、纺织、信息、化工医药、新材料等,拥有亚洲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条件最先进的客车企业。郑州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是国家认定的“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郑州商贸优势突出,自古就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商贸活动不断,其中郑交会是三大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家期货市场,“郑州价格”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价格。郑州发展环境优越,至2004年年底,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到2621家。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强调要看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徐光春同志的讲话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引发人们对郑州在实现中原崛起、中部崛起中的特殊地位、特殊使命、特殊作用进行新的审视,对如何建设大郑州,带动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做新的思考和运筹。

  近年来,郑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按照增强郑州“六个力”的要求,围绕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城市和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省会意识,创新工作思路,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每年都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2002年围绕“公务员廉洁高效、经营者诚信守法”,全面启动了“社会各界民主评议机关和行业作风”的工作;2003年针对“非典”对服务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实际情况,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抓工业和固定资产上来,使当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新增两个160亿”;2004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实施有保有压,狠抓“五个一百”,即百项重点工程、百家重点工业企业、百项工业重点技改项目、百家外商投资企业、百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提出了“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为民谋利”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和强力推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18项举措,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到200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将突破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比“九五”末增加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比“九五”末增加1600美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35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7.9%,比“九五”末增加100亿元。

  “十五”时期是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又快又好的时期

  近年来,郑州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按照“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的思路,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更快、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三年或四年翻一番。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前四年年均增长13.1%,比“九五”时期加快1.1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377.9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12位。地方财力不断增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04.8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6位。“十五”前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7.1亿元,年均增长23.1%。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8.7亿元,比2000年增长61.7%,年均增长12.8%。外贸、外商投资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17.2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90.8%,年均增长17.5%。“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亿美元。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7∶49.2∶45.1调整为2004年的4.6∶53.5∶41.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比2000年提高了19.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1481元增加到2004年的19602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67元,比2000年增长56.9%,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83元,比2000年增长43.6%,年均增长9.5%。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619元,比2000年增长21.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1元,比2000年增长32.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2000年的8802元增加到2004年的17100元。城市居民2004年人均住房面积为22.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3.1平方米。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数为2.33个,是2000年的2.2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平均每万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为2527人,比2000年增加348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参加职工养老保险72.2万人,比2000年增长64.9%,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最低工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2005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上,国家统计局依据2004年度全国各城市的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水平情况进行综合评分,评选出了2004年度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城市,郑州市名列“百强城市”第23位,比2003年度位次前移5位。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郑州市紧紧围绕“三个一千亿”(以2004年为基数,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累计工业投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以“工业项目建设年”为载体,成立6个重点行业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90亿元,比上年增长24%,比“九五”末增加4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9%,比“九五”末增加1120亿元;实现利税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4%,比“九五”末增加1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6.1%,比“九五”末增加562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30%,比“九五”末增加470亿元;工业项目投资累计完成270亿元。顶新国际集团康师傅矿物质水生产线等78个重点工业项目已竣工或即将竣工投产,铝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食品、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服装、耐材、阀门、医药等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宇通公司、豫联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排行榜,宇通、思念、三全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之列。

  新型业态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家世界、麦德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业零售企业落户并迅速扩张,家乐福、沃尔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4.3%,比“九五”末的346亿元增加292亿元。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国际航空货运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十个现代物流工程正在加紧规划建设,豫鑫物流被确定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3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会展业发展较快,投资22亿元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已举办郑交会等5次大型展会活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郑州市入选中国会展业最佳会展城市、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86亿元,同比增长34%。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累计建成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2家,省级16家,国家级4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将突破100亿元,带动62万农户增收致富。粮食总产量达到153万吨,比上年增长3.2%。

  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郑州市把城市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来把握,按照“保护改造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郑东新区、抓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在中心城区保护改造方面,郑州市坚持了一条原则、三个要求。一条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三个要求,一是实行“三控制三增加”,即在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土地审批、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数量,增加广场游园、增加生态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拆迁安置工作努力实现“两好”目标,即群众搬迁后居住条件要比原来好,安置后生活要比原来好;三是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不搞大拆大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使中心城区既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兼具时代特色。聘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编制了中心城区总体概念性城市设计、商城遗址保护规划、城市主干道景观整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夜景照明规划等专项规划,对中心城区进行了全面整治和建设。2003年以来,共完成投资202.1亿元,拆迁各类建筑物1091万平方米;对56条城市主要道路进行拆迁整治,对564条支路和背街小巷综合改造,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对市区716条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路灯进行改造,基本实现市区路灯全覆盖。实施三期夜景照明工程,对市区重点区域进行亮化。

  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高标准规划建设郑东新区郑东新区共分CBD、商住物流区、龙湖区、龙子湖区、科技园区和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功能组团,范围为连霍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原107国道、机场高速公路等围成的区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郑东新区规划采用国际征集方法,日本黑川纪章方案被确定为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至目前,郑东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引进项目166个,已开工项目103个。起步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CBD景观绿化初具形象,道路、桥梁等工程半数以上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也非常重视。针对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坚持从当地区位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与环境条件出发,不断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强化产业支撑,突出比较优势,6县(市)城市面貌不断改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郑州市有国家乡村城市化试点市1个、省级城市化试点市4个、国家级重点镇9个、省级重点镇15个。下一步,将进一步规划建设好6个县(市)城区,促其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注重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加快31个市级重点镇的规划建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以郑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卫星城和中心镇众星拱月、有序发展的城市化格局。

  市政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04年人均拥有道路铺装面积8.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4平方米。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由2000年的9.2标台增加到2004年的12标台。排水管道长度达1473公里,比2000年增长29.4%。邮电通讯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邮电业务总量达81.8亿元,比2000年增长93.2%。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区人口密度由2000年的2103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2474人/平方公里。在城市区域不断扩张和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明显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效益增长明显,2004年达3.2亿元。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5.1%,比2000年提高53.4个百分点。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增幅显著,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0年的4.6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8.17平方米。

  交通设施日臻完善交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市通车总里程达616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5.5公里。按国际空港标准扩建郑州新郑机场,形成直飞世界部分主要城市,营运业务范围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现代化国际空港,到2010年客运吞吐能力将达到700万人次。2005年9月25日,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郑州至北京、郑州至武汉客运专线即将开工,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客运专线相继建成后,将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全国铁路客运专线网,从郑州出发,1小时内可达河南境内的有关城市,3小时内可达北京、西安、武汉和南京,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加强,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完善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全省18个地市都有高速公路相连,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市区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规划建设城市轻轨,完善环形放射性路网总体格局,将形成市区半小时可达和市域1小时可达的快速交通网络。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郑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老的文明孕育了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少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郑州市从实践“三个代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认真贯彻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重点发展文化制作、文化旅游等七大主导产业。二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荣获全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金奖,连同单项奖获得“四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并将赴美国巡演约800场。《任长霞》电视剧和戏曲相继播出,电影《任长霞》在全国放映。黄帝文化园开发建设面向全国高起点征集规划方案。三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对郑州歌舞剧院实行以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演出活动代理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创新,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行市场化运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国率先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公益文化场馆,狠抓商都推介宣传工作和商城遗址的规划保护,创造了一系列知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丰富和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加大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的创建力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

  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郑州市多年来一直坚持大力整治经营环境,不断规范市场秩序,简化办事程序,完善便民措施,城市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法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关于扩大开放的意见》,建立健全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制。在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报告》排序中,郑州市投资环境位居前10位。在2005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依据区域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社会安全环境情况,对全国城市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郑州市被评定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机关效能得到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完成了对全市设定行政许可事项及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政府政务信息逐步公开,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加快。近年来始终把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违纪违法案件作为重点,出台了《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办法》等,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完善外商投诉维权渠道,切实维护外商合法权益。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深化民主评议工作,切实为外商投资企业正常经营创造良好氛围。

  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深化改革、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科教兴郑、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生态郑州、和谐郑州、平安郑州,高标准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和交通通讯枢纽城市。

  郑州市确定的“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

  版面策划:刘峥嵘组稿:海福军高林照孙志军袁希刚摄影:立君豫平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