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畸形伤疤的理性抚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7:54 华商网-华商报

  ■毕诗成

  说了一年的问题,年末了,总要挖挖“问题”背后的根源。梳理2005,看病、上学、房子、保障……一些民生词汇几乎占据了记忆的“半壁江山”。天价药费、卖肾救母、博士退学、“状元”落榜、排号购房、求“拘”养老……一年来集中暴露的问题,正在以极端甚至畸形的方式,刺痛着社会的神经。

  每一次触目惊心,人们拷问的脚步多会止步于“体制原因”。“体制”俨然成了筐,什么都在往里头装。但进入体制拷问之后,更像是进入一个无物之阵,利矛尖枪似乎无处可指。说到根子上,体制是由人来制定的,只有人头脑中的“主义”准确了,才能对不当的“体制原因”作出纠正,使畸形的“问题”不再继续发生。

  改革开放26年,中国巨大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国人骄傲。成就的取得,当然有市场化改革与引进外资等方面的因素,但“功臣”却绝非单单只是这些。以往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包括廉价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尽管水平不高,却保护了普通民众的“社会最低需求”,有力地支持了市场化的脚步。但近年来,高速的市场化进程,忽视了“最低需求”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原则,造成大众的日益不安甚至不满,才会对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提出这样那样的质疑。房产、药品商人挨骂,经济学家也挨了骂,而张保庆等高官对民生问题的几句“狠话”就让国人玩味上一年,不正表达出这样一种民意诉求吗?

  冷眼向洋,有人很羡慕欧美的社会福利,但他们如今的福利与保障体制,多是在经济自由主义加上市场化之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凭借社会主义的基础,我们原本具有一点“先天保障”式的相对优势,但在利益驱动的机制下未能维护好而在逐步丧失,进而导致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被严重扭曲。

  早在五年前,经济学家钱颖一先生就在《市场与法治》一文中提出,市场经济有好的和坏的之分,“我们建立一个坏的市场经济的可能性一点不比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小”。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也是一再说:“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曾经天真地认为,只有建立市场经济就好了,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都能保证经济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学习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就是为了少走弯路,但我们习人之长,却没有很好地维护自己之长,陷入一个可能走上弯路甚至是“坏的”路口。站在新的路口,我们必须用新的智慧和抉择来应对挑战,努力把我们推上“好的市场经济”那条路径。

  有人开出一个加快市场化改革力度的药方,试图用“暴风骤雨”般的脚步冲走现存的问题;也有人反思,“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其实,完全产业化会毁掉的又岂止是教育?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更是语出惊人,“改革的共识已经破裂,改革的动力已经基本消失。”是盛世危言?是醒世通言?我们不敢妄加定论,但哪怕作个“有错推论”,也未尝没有借鉴价值。

  市场化正如一匹放开缰绳的骏马,过快会失蹄,立止会断缰。在当前,只有做好公民、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利益调整,才能给改革注入新的民意基础与动力支持,只有认清这样一个“主义”,才是对2005年畸形“问题”的最好抚慰,否则留给2006年的仍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