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营剧团为何火爆?--浙江民营剧团生存状况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8:04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12月29日专电

  新华社记者余靖静、张乐

  每年每团平均演出350场,全年共为基层农村演出约17万场。以每场1000人观看的最低人数计算,全年观众人数达1.7亿人次。浙江省有关部门近日对活跃在该省农村的民间职

业剧团进行了全面统计和测算,得出了这些让人们大吃一惊的数据。

  在国有剧团普遍遭遇生存困境的情况下,民营剧团却像烂漫的山花,开遍了浙江农村。来自浙江省文化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全省目前共有登记在册的民间职业剧团485家,且大多经营状况良好。他们进山区、上海岛、下农村,为渴望文化生活的农民们送去精神食粮。

  有人想看,有人能演,村民们和民营剧团一拍即合

  12月19日至22日,浙江专为民营剧团量身打造的首届“山花奖”戏剧节在台州农村举行。精选的20个民营剧团,分6个赛区,上演了30台大戏,让乡亲们着实过了一把戏瘾。

  “村里其它事得挨家挨户通知,唱戏不用,人来得还特别多。”台州市路南街道宣传委员李同赋说。

  除了这次是政府着意组织的外,平时,乡亲们也常常看戏。逢到谁家老人寿辰,哪家添丁满月,抑或遇到新屋上梁,乃至菩萨生日,有喜事的人家或者村里就会出钱请个戏班子来,依依呀呀唱它个三五天。而周围村里的乡亲们也会闻讯赶来,抱着孙子、织着毛衣、磕着瓜子儿,边评论边看戏。这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来自浙江省文化厅的数据显示,75%以上的农村人口只占有约30%的文化资源。农民文化生活的状态,使得深入乡间的民营剧团大受欢迎。温岭、玉环等地一些戏迷,走街串户地跟着剧团看戏,有时候一个月看上20多场。

  丽水缙云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褚彭俊说,浙江农村有着广泛的戏剧基础,文化需求旺盛,但文化消费能力却相对较低;消费主体分散,却崇尚聚会式的集中消费方式;日常性文化消费疲软,但节庆、婚丧活动性文化消费强劲。看戏成为许多人、特别是老人生活中的亮点。

  “只要有人想看,只要价格合适,哪怕山区海岛、田头船上,条件再恶劣,我们都去演。”富阳市艺术越剧团团长周丽娟说。正是看到了农村戏剧消费的特点,民营剧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丽水缙云有30多个婺剧团,除了浙江本省,足迹遍及安徽、江西等省份的广大农村,一年在外演出时间七八个月,有的甚至达到10个月。嵊州艺术中心一团,在温州乐清市连续演出12年,每年平均演出600场,有时一天要演4、5场。

  你点什么,我唱什么,村民的要求就是剧团的标准

  没有政府一分钱拨款,民营剧团完全靠自己出效益。浙江省戏剧家协会活动部主任、艺术团团长梁平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民营剧团开始蓬勃发展。这些民营剧团一般由农民个人出资兴办,采用“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服装、自带伙食、自定分配”的办法组织。

  为满足农民戏迷的要求,民营剧团开出了花样繁多的“菜单”。嵊州市群艺越剧团团长石国荣表示,剧团能演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体面戏、吉利戏、彩头戏、庆贺戏、造屋戏、乔迁戏、庙会戏等等,不下20种,尤其是一个故事一出戏的“路头戏”,根据观众需要,可运用越剧传统,编演上百出戏。“一出《狸猫换太子》可演七天七夜,一本《孟丽君》演五天五夜是很平常的事情。观众想看几场,我们就能用不同剧目演几场。”

  同时,民间职业剧团还把握住农民群众希望能看新剧目的心理,不时赶编一些现代小戏和歌舞节目,丰富演出剧目。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吕建华说,据调查,一般剧团都有50多部拿手好戏,一个台基连续演8天、10天,剧目也不会重复。温岭友谊剧团、临海大田剧团等有十几年团龄的剧团,能演上百部大戏和一批小戏。每到一地,农民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挑选剧目。

  “演得多,走得多,收入自然就高。”2004年,“越剧之乡”嵊州的101个民营剧团,年收入达8000万元。演出最多的群艺剧团年收入130万元。而在男子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富润镇下安田村,全村收入呈“三足鼎立”之势:越剧演出收入100万元,农业收入100万元,其它副业收入100万元。

  不论身份,不讲资历,谁演得好就高薪请谁

  为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民营剧团的机构大多十分精简,每团平均演职员25人,“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主要演员更是通才。而效益的红火,使这些演职员的个人收入,更是遥遥领先于本地区人均收入。“生、旦、净、丑和主胡、司鼓等骨干演职员年收入超过3万元,中档演职员1.8-2万元。一般演职员0.8-1万元,跟团的学徒演员年收入也有三五千元。”吕建华说。在台州,主要演员年收入大都超过4万元,一般演职员也在2万元以上。

  但同时,剧团也面临着人才来源缺乏的困境。梁平从1995年起就开始关注民间职业剧团的生存状态。他表示,民营剧团队伍质量不高,有实力、会创新的演员少,有一定舞台经验的年轻演员少,唱主角的演员更少。

  对民营剧团的演职员来说,成为“名角儿”的机会很少,但剧团在分配方式上的“按劳取酬”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无论采取底分制、包月制、包日制还是拆帐制形式,核心就是多劳多得,这极大调动了演职员的积极性。所以尽管不断有人退出该行业,也不断有新的从业者自觉加盟。”吕建华说。(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