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晚霞胜火 人生如诗——《劲松吟》读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9:35 贵州日报

  56年前,在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的浩浩荡荡队伍中,有着数千名赣东北热血青年。他们投笔从戎,随军入黔,从此扎根乌江苗岭,把自己的青春与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贵州。如今,这支队伍中健在离休的尚有2000多位,遍布全省各地。这本由贵州教育出版社新编出版的“赣东北入黔战友诗词选集”,收入140多位作家的作品,定名《劲松吟》,就是他们人生如诗、晚霞胜火的侧面写照。

  主其事的李菁同志是我的老友,嘱为此书写点评介。我不懂诗,多年来凡遇这类文字之约,一律辞谢,非不为也,乃不能也。不料,日前李菁兄和编辑金光风先生枉驾寒舍,掷下一大叠书稿清样,说明不是要我谈诗论词,是说事说人。我与李菁相识相交五十多年,他的话我是不敢违命的。便声明:可以写点诗外话,对作品本身,恕我不敏,未敢置喙。

  我认为,如果把这支赣东北入黔力量放在更宽阔更深邃的历史长河去看,它应该是我们伟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世世代代开发贵州、经略贵州的一个灿烂辉煌的片断。许多人都说贵州是移民省。贵州的开发与社会进步是不同时期生活在贵州的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的。世居贵州高原的各少数民族及其祖先是贵州文明的最先开创者。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原、江南以及其他地域迁徙入黔的移民同样也为开发贵州做出巨大贡献。正如本书“前言”所云:“在六百年前,就有大批赣人入黔定居创业,为贵州各族人民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要说支黔部队,朱元璋30万征南大军留驻贵州的10万屯军,正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支黔部队。明代洪武移民及在贵州建立屯田制度,曾使贵州生产力大幅度跃升,劳动力与耕地面积各都翻了一番。明代经略开发贵州,在进一步实现国家统一、巩固与发展多民族伟大国家进程方面,是起到历史进步作用的。就这一点而言,江西人和其他江南人,都是开发建设贵州的功臣。

  1949年的西进大军留下大批革命骨干,对贵州现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半个多世纪的贵州开发与建设史中,基本上形成了几支重要力量。一是以冀鲁豫解放区南下的老干部和解放军二野五兵团留下的转业地方的老战士和部分黔籍老同志,形成的贵州历届各级领导层的骨干。再就是以这支老革命所培植、选拔、成长起来的贵州地方知识青年和各民族工农积极分子,先后加入了贵州干部队伍,在老同志的带领和支持下,逐渐担负着贵州各方面的重要工作任务。而从江西及江南新区投身革命洪流,入黔定籍担负各地重要工作职务的年轻老干部则是处于老区老干部与新区新干部之间一支十分得力而重要的力量,赣东北入黔战士就是这支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三线建设大批建设大军支黔,“四清”运动中,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大批党政干部入黔;改革开放之后,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来贵州开拓新事业,如此等等,贵州正是在四面八方、四海为家的中华儿女与本土各兄弟民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下一步步进步的。所有这些英雄儿女都为自己献身边远的贵州而自豪。三线建设的同志们常说的“献了青春献子孙”,就是他们的人生写照。更何况半个多世纪前徒步行军数千里来到极端贫穷落后的贵州的江西儿女,他们这一生为贵州所洒的汗,所流的血,所献出的智慧,岂是几首诗就能表达得够!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面向未来、豪情满怀,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大大超越于前人的改革开放、兴黔富民成就的时候,我们正在第一线工作的人们,一定会记住在他们铸就新辉煌之前,有过如像赣东北入黔战友们的业绩,记住他们在贵州历史上曾经留下的足迹,曾经谱写下的篇章。不是说,不能忘记过去吗?!

  在集子里,我偶读到其中有首诗:“赣东热血少年郎,投笔从戎建黔疆。一瓦一砖绣苗岭,清江信江皆故乡。”信江是上饶地区的一条江水。又读到进军中有首诗:“昨夜鄱湖月,今晨梦泽风。明朝何处去,赤帜指黔中。”让我仿佛见到在那千里山川,红旗飘飘,赣江健儿迈步在行军途中的豪迈景象。这些诗,在这集子中不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有味,很真情,时过五十六年,读了仍让人心潮澎湃,感动不已。好在,我申明在先,不懂诗,不评诗,就此打住。愿以此题外之谈,作为一个同龄老者谨对赣东北入黔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表示衷心祝贺与敬意吧!

  作者:刘学洙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