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回归“世界地图”上的坐标(上接A1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0:3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去掉“临海城市”上面的引号

  从历史角度看,广州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其曾经是一个临海港口城市。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理的变化,珠江入海口逐渐南移,广州尽管仍被称为“临海城市”,但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临河”城市,而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绝大部分是临海的港口城市。

  “广州要‘驾船出海’,就必须先把‘临海城市’上面的引号去掉。”专家们认为,当一个城市已经无法有效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空间拓展时,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扩大城市版图。于是,一场广州建城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布局调整开始了。

  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战略布局,广州先是在2000年将番禺、花都两个县级市进行撤市建区,从而将版图扩充到了海边。随后,2005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又在南沙正式设区,彻底实现了广州从沿江城市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历史性转变。通过两轮调整,广州的辖区面积增加了数倍,形成了“山、河、城、田、海”的生态型城市布局,解除了今后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用地之虞。通过城市定位的“南移”,广州不仅成为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港口城市,为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迈进做好了准备。

  “过去我们一直是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做文章,这就好比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的比喻,形象地道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症结。城市要拉开布局,就要对城区功能进行重新分配调整。

  随着新机场、南沙港、新火车站、地铁网、公路网、铁路网等大型枢纽性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人流、物流的布局得到重新优化,广州从根本上改变了“摊大饼”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一座城市辐射能力有多大,关键要看经济实力。在城市空间拉大的同时,广州的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一次“涅槃”。如今,汽车、造船、石化、电子信息等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世界500强有139家落户广州,工业总产值以每年新增一千亿元的速度攀升。借助第二产业的繁荣,广州的第三产业也在升级换代,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总部经济”效应开始呈现。

  在世界银行最近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中,广州与上海同获A+。在最近针对海外留学生的一份调查中,广州是他们回国创业的首选城市。在广州创业或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超过了5000人。广州还是民营企业创业的沃土,仅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00多家,80%以上是民营企业。

  摘掉“脏乱差”、“没文化”的帽子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首要职能是适宜居住,而作为国际性大都市,这一要求显然要更高。

  从1999年开始,广州每年投入近200亿元给这座城市“整容”。“小变”、“中变”和接下来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让广州彻底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市民对市容市貌的满意度从1997年的27%上升到如今的95%。总规划250多公里的地铁线网、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国内最大的枢纽机场、亚洲最大的枢纽火车站……如今,广州的城市基础设施堪称一流。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范例奖等荣誉接踵而来,广州的城市品位大大提升。

  当今国际性大都市有一个共同点: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口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准,还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外国经济技术人才长期在此定居。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一流的城市环境显然不够。

  借鉴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广州近年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高端的金融、保险、会展和现代物流业等,使外资金融、保险机构、驻穗领事馆等纷纷进入。同时,广州投入上百亿元进行文化设施建设,补齐文化艺术的“短板”。世界一流的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电视塔先后开工,“金钟奖”、“世乒赛”、“亚运会”等文体盛事纷至沓来。经常来往于广州与美国之间的前美联社资深记者颜仕凌深有体会地说:“以前要想听场像样的音乐会都要跑去香港,现在广州什么都有了。”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在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广州没有忘记200万农民兄弟。提前5年取消农业税,农民喝上富民政策“头啖汤”;重金投入推进中心镇建设,市郊“卫星城”迅速发展;转移就业让农民收入节节高……2004年农民收入增幅首超城里人。

  广州还花大力气建起层层社会保障体系。老人、下岗工人、残疾人的日子越来越好,广州的失业率不到5%。而上百万的外来工与这座城市的“心理距离”也渐渐缩小,保障他们权益的法规相继出台。

  回归“世界地图”上的坐标

  通过考察世界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它们或处于河海交汇处,或处于大河口的三角洲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中心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海陆空交通枢纽。

  “现代化大都市能否起辐射作用,关键是看空港和海港。”几年前,当许多人对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还缺乏信心的时候,市委书记林树森经常用这句话来给大家“打气”。他常说,“全世界大都市中,同时拥有空港、海港的很少,而广州具备这个条件。”

  按照城市历史地理学的观点,城市功能变迁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今天,我们再来看广州的这两座“港”,不能不为广州的未来而振奋:投入使用不到一年的南沙港集装箱运输量已经突破百万标箱,一个世界级大港的轮廓清晰可见;去年8月才投入使用的新机场,国际航线有望从原先的23条增加到今年底的40条,原定2010年的旅客运输目标今年就可实现,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的机场二期工程即将动工。

  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一个龙头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而在珠三角这样的超级城市群,则需要一个亚洲级甚至世界级的龙头城市来带动。一座城市要聚集更多的资源,向城市生态链条的上端靠拢、打造中心城市是必然的选择。因此,不少专家认为,无论是从整个地区的需要还是从广州十多年来形成的综合优势看,能够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城市非广州莫属。

  “广州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我更愿意用‘回归’二字来形容。”广州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告诉记者。1850年,广州的综合实力在全球城市中排第四位;世界上历经2000年而长盛不衰的港口城市,广州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在黄石鼎看来,广州早已是华南乃至“泛珠三角”的中心城市,无论从地缘、血缘、业缘来讲,广州的腹地都可以扩展到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影响东南亚。“到2010年亚运会举行的时候,广州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化大都市。”

  明年7月,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将沿着250年前的那条航线,重返“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州。“哥德堡号”的回归,与广州向“世界地图”上曾经属于她的那个坐标的回归,绝不是巧合!

  专家支招:广州社科院城市管理所所长黄石鼎

  广州要建设现代化大都市,首先要选好参照物。以往人们大多喜欢选择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世界级的国际化城市,但这些城市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考虑到广州的实际情况,应选择人均GDP1万至3万美元之间的洲际型专业型国际化城市如香港、新加坡、首尔、曼谷、高雄、圣保罗、迪拜等城市作为比较研究对象。这些城市中,既有港口城市、物流城市、金融城市,也有旅游城市、生态城市和科技文化城市。把这些城市各自经验综合起来,可以形成切合广州实际的“样板”。

  其次,要处理好“一个关系”,走好“两步战略”,抓住“三个重点”:

  “一个关系”即处理好与香港的关系。广州与香港相距不过200公里,因此既要充分利用香港的优势,也要有广州自己的定位,辐射重点瞄准泛珠三角和东南亚。

  “两步战略”即分两步实现目标。到2007年,广州基本完成“现代化大都市”的各项指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国际性城市。

  “三个重点”包括:利用大型的节事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强化门户和枢纽功能;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