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票、券取代钱、物,折射救助帮困新理念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6:57 新华网 |
新华网上海12月30日电(叶锋、肖春飞)在上海,“送温暖”的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前呼后拥地把钱、物送上门,而是发下各种票、券,让困难群体自己“悄悄”去消费。 票、券取代钱、物,折射出这座城市救助帮困过程中日益凸现的种种新理念--实用化、人性化、长期化。 温暖送到实处 新年来临之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贫困生小屠,走进校内一间“爱心屋”,拿着价值100元的“领用券”购买了书、圆珠笔、资料袋、面巾纸和一件七八成新的滑雪衫,外加两个漂亮的挎包。 “爱心屋”是华东师大不久前推出的帮助贫困生的“新招”。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王小明介绍,具体做法是学校接受校内外的捐款捐物,集中在“爱心屋”里清洗、消毒、标价、上架,同时印制面额为50元、100元、150元的免费“领用券”发放到各个院系的贫困生中,他们可以前来自主挑选个人所需。在华东师大,至今已有600多人来“爱心屋”“购物”。 无论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爱心屋”,还是普陀区的“爱心慈善超市”,或者发给孤寡老人的洗澡票,都突出了“实用”二字,选择收受捐赠物的主动权,从捐赠者转交给了受捐赠者,后者能够各取所需。 记者在曹杨新村街道的一家“爱心慈善超市”里看到,100平方米的室内,摆放着的一排排大橱柜都被编了号,所有的衣被被分门别类地储存在里面,衣架上挂满了毛衣、外套。衣物主要来自商店和居民群众捐献,这里还建立了完善的操作流程和记账系统。 家住普陀区长寿街道普雄小区的困难群众丁老伯告诉记者,他需要什么,就跟街道的干部说一声,填个表、拿个单子就可以到“爱心慈善超市”领了,“这种方式很好,我缺什么就可以领到什么。” 在寒冬里痛快洗个热水澡,曾经是上海一些生活困难老人的奢望,如今他们不再为洗澡发愁。跟去年向老人发放洗澡票一样,上海市沐浴行业协会从2006年1月1日到3月31日,将在全市开展“助浴活动”,向各区老人发放18万张洗澡票。老人们凭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去遍布全市的1200多家大众浴室免费洗澡。 送温暖,不送烦恼 “‘爱心屋’是个很温馨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工作人员接待很热情,用‘领用券’换取物品,感觉很自在,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小屠说。 跟过去“送温暖”相比,票、券取代钱、物,薄薄一张票、券,就可以“买到”相应的物品或服务,捐助人与获捐者不再面对面,困难群体的自尊得到保障,体现出一种钱物之外的人文关怀。 华东师范大学勤工俭学中心主任王骏介绍,过去每年冬天,华东师大都会给贫困生公开发放款式、颜色都统一的外套,结果有许多人宁愿受冻也不愿意穿,因为他们觉得衣服简直就是贫困生的一张“标签”。现在学校改变做法,改发穿着看不出来的保暖内衣。他深有体会地说:“贫困生大多敏感而自尊,因此在物质上给予帮助的同时,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在爱心屋值班、同时自己也用“领用券”换取了一条床单的华东师大化学系的研究生孙伟昌回忆起以前的“温暖的烦恼”:“以前在本科时,为了领取学校的助学金或衣物,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填表、申请,当众陈述自己的困境,感觉很不好意思。” 跟“爱心屋”一样,“爱心慈善超市”给普陀区的困难群众带来了“静悄悄”的温暖:他们从居委会领取相关凭证后,就可以去“爱心慈善超市”按需领取自己需要的物品。 “新年送温暖”变成“四季送温暖” 票、券取代钱、物,使救助帮困形成了长效机制,“新年送温暖”变成了“四季送温暖”。 记者采访时听说过一个夸张但真实的故事是:有一年的春节前,卢湾区某里弄的一位曹老伯,一天之内被六批“送温暖”的人士请去洗了六次澡,当晚就感冒,躺在床上瑟瑟发抖。而在平时,老人想洗澡却没人管。 给孤寡老人发放洗澡票,无疑让老人在年关之际不再遭受“爱心”的“集中轰炸”。家住杨浦区榆林路的诸金道老人说:“现在有了洗澡票,想什么时候洗就什么时候洗。” 普陀区区委书记周国雄认为,“送温暖”要送到实处,十分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细水长流”。 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骏教授说,以票、券取代钱物,说明了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政府和社会正在建立一种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帮困长效机制,扶贫济困的面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困难群体的尊严被看得越来越重。 票、券取代钱、物,正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主题下,体现着政府、社会新的救助帮困理念。(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