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7:13 人民网

  五、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二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稳定完善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大空间。

  (二十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提高菜果,做强畜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品种结构,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把畜牧业做成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加快区域布局调整,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十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流通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二十三)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改变落后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到2010年,力争40%的行政村建成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村。

  (二十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战略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好处于流动就业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统一户籍、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逐步形成农村人口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框架。

  (二十五)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培育壮大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县城和部分重点镇,将基础条件较好的率先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提高城镇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中等城市作为完善城镇体系的战略切入点,支持现有中等城市做大做强,支持一批条件好、实力强的县级市或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着力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城镇组团式发展,推进环京津、环省会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取向,破除垄断,引入竞争,创新城镇建设体制。积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六、全面实施"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

  (二十六)加快发展中间一线,积极推进南北两厢,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我省整体竞争力的重大决策。总体思路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发挥区域优势,以重点地区的发展和突破,带动全省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市与优势产业的壮大,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和整体水平提高;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开放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十七)"一线"地区,要发挥产业聚集程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强、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等优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南厢"地区,要发挥交通便利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北厢"地区,要发挥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林业和旅游业。通过产业整合、区域互动,使全省经济在布局优化和集约发展上取得突破,初步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化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服务"三北"、面向全国的优势资源原材料物流中心。

  (二十八)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重点,壮大沿海经济带。统筹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的建设与发展,在确保煤炭运输大通道畅通的同时,积极发展铁矿石、杂货、集装箱、原油、天然气等大型专业化运输。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海洋经济,加快推广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以临港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工业用地充裕的有利条件,强化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做强临港产业。积极推进曹妃甸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现代化的重化产业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快黄骅港临港工业区开发,建设以化工为主的综合工业园区。

  (二十九)充分发挥"两环"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和推动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加快大型交通枢纽、高速公路、机场和城际交通、信息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人才、技术、金融、信息的互通互融。加强在资源共享、产业对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叠加优势,错位发展,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重化工和配套加工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促进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协商协调,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环渤海地区以及与其他省份的经济技术合作,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三十)着眼增强内在动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更新发展观念,克服安贫心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坚持经济发展、群众生计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培育中小城市,促进人口转移集中,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动员各方面力量,推进扶贫开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七、深入推进体制创新和全面开放

  (三十一)抓住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有利时机,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推进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推进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推进有利于扩大开放、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改革,务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相互促进。

  (三十二)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实施"提质提速"工程,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建立施政责任追究制度。

  (三十三)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在优势行业组建大公司大集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制度。

  (三十四)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决落实以放宽准入、公平待遇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措施,破除心理壁垒、操作壁垒等非政策障碍,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继续实施"百强民营企业、百家成长型企业"扶优扶强计划。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三十五)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运行载体。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着力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和城镇社区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三十六)深化财政、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增强经济调节能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合理划分财政收入范围。推行财政激励政策,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市县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绩效评价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强政府投融资机构建设,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三十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优化出口结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培育优势出口产业,壮大出口主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重视发挥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推进重要战略资源、重要设备和关键技术进口来源多元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能源资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加强与铁矿资源富集国的合作,提高我省钢铁行业资源保障程度。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我省企业合法权益。

  (三十八)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改进招商方式,培育专业招商机构,提高招商实效。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扩大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投资强度,注重引进科技型、龙头型大项目,推进出口加工区等高开放度项目建设,增强开发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