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阳光使者”走进“边缘少年”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6:0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董碧水

  拿出榔头、锤子,一阵敲打,黄伟(化名)硬生生把父亲骑了多年的自行车拧成了麻花状,把内胎剪成一段一段,然后从楼上扔了下去。这把每月收入只有400多元、对自行车已经有多年感情的父亲气得要死,可什么话也不敢说,只得扛起舍弃不下的车子送到修理店。

  晚上12点,黄伟的妈妈刚从快餐店打工回来。躺在床上的黄伟对妈妈说,我要吃甲鱼。做妈妈的睡了三个小时就起床去了菜场。买回来炖好后,儿子还没起床。

  父母对孩子总是在无尽地付出,可黄伟的爸妈用了两个字来形容孩子对他们的态度,“狠,狠”。只要一停电,黄伟就以为是爸爸妈妈在拉电闸,他生气地把冰箱里的所有东西都砸掉。

  每天黄伟就躲在房间里,他几乎没有朋友,也不和任何人打交道。以前还和父母说说话,可今年1月份起就什么都不说了。他的屋子昏暗,房间里张贴着巨大的萨达姆的海报。

  杭州志愿者“阳光使者”启动的消息见报后,黄伟的妈妈捧着报纸就来到了咨询现场。年过40的她,在一家快餐店打工。黄伟的父亲腰腿不好,在一个社区当保安,两人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还不足1000元。

  “由于生活的艰辛,她已经不是那种把感情随意表达在脸上的母亲了,但能明显感觉到妈妈深藏的痛苦。”回忆当时,在德国攻读社会心理学硕士的邱芳妍说。

  今年4月,杭州小营街道开设了一个青少年事务工作站,同时在杭州招募青少年帮扶人员,这些青少年帮扶人员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阳光使者”。邱芳妍正是其中的一员。

  近几年,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问题日渐突出。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闲散青少年已成为犯罪的高发人群之一。加强对这个群体的管理、教育、转化和挽救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厌学、与父母对立、小偷小摸……曾几何时,这些边缘青少年学校不想管,家里管不了,社区没人管。小营街道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试点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周展记得,当初他到几个“有情况”的青少年家了解情况,还没等把话说完,家长和孩子就已经下了逐客令,连吃几个“闭门羹”。显然,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如何改变帮教的方式、方法?街道团工委设想,如果让志愿者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近这些青少年,效果会怎样?随后,他们向社会发布了招募“阳光使者”担当社区帮教志愿者的消息。

  第二天,就有超过100人报名,两个月后报名人数竟达1000人。“原先没钱做,没人做,也没地方做的青少年社区帮教,一下子情况大为改观。”周展说。

  6月27日,阳光志愿服务队成立。他们中90%以上为本科学历,有着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阳光使者”的顾问团阵容更称得上强大,有美国SMI成功激励学院资深成功辅导师、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马良,省社科院妇女与家庭问题研究专家朱旭红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陈雷教授,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钱永详等。利用这些资源,小营街道挂出了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站,解答家长和孩子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来到黄伟家里,邱芳妍利用所学专业特长,从他最感兴趣的篮球话题切入,一步步引导其打开心扉,并与他成了朋友。渐渐地,孩子主动走出房门,并和父母开始有了沟通,情况变得一点点好起来……

  “你不拉他一把,就等于把他推向另外一边。”邱芳妍说,做这个工作,就是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引入社区,共同构筑帮教网络。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倪受南说:“以前社区干部上门做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常常感觉无从下手,现在有了这样一支专业力量,感觉多了一位得力的助手。”

  据不完全统计,在小营街道,接受帮教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40%的人待人接物的态度有所变化,30%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明显好转。原来不上学的,重返校园;原来不和父母说话的,也开始与父母有所交流;原来沉迷网络的,现在也逐渐告别网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