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7:37 红网-湖南日报

  12月20日至21日,省委常委中心组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心组成员紧密结合湖南实际,着眼于解决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明年我省经济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形成了共识。

  一、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精神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等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形成了包括发展本质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整体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动力论、和谐建设论、和平发展论等系统观点和方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把握方向、驾驭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要切实做到“六个坚持”。怎样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六条重要经验和启示,强调搞好宏观调整、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把又快又好作为根本要求,坚持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重要指导原则,坚持把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方式,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六个坚持”既是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导明年工作和“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带有规律性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最重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务必确保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紧迫的任务,必须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体现到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落实到抓好每一年、抓好每一项具体工作上。

  要进一步认识和分析我省经济社会面临的形势。从国际上来说,争取国际和平的环境,来加快我们的发展。从国内来说,我们处于消费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储蓄高,内需强,市场大,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国内外条件。从湖南省来说,在国际国内形势有利的条件下,有中部崛起的机遇期,有加入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协作主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技术、人才、资金转移的机遇期,又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同时,要全面总结我省“十五”甚至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要正确对待所面临的形势,在新的起点上焕发精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紧紧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要在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迈出实质性步伐。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争在丰富发展内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上有一个好的起步。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城乡协调、地区发展互动、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实现结构合理、高效发展。立足扩大内需,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中把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模式转到低投入、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的生产模式上来。着力构建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既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又抓住行政管理体制这个关键,配套推进各项改革,构筑长效机制,强化体制保障。注重统筹兼顾,切实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推进,确保在持续前进中保持协调。

  要衔接好“十五”,完成“十一五”阶段性目标任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有利于实现“十一五”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要延续和巩固“十五”良好发展势头,保持整个经济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平稳运行,确保全省GDP增长10%以上,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要进一步明确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思路和工作重点,努力实现“十一五”阶段性发展目标,切实促进放大开局效应,争取开好局、起好步,为“十一五”打好基础。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明年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

  要全面理解其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一项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有利当代、造福子孙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现代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有理想的现代农民,形成城乡互助、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调整。第一次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调整的核心是分权。第二次是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调整的核心是减负。明年开局的“新农村”建设是第三次,是多年来我国以城市建设为主的投资方向转为更加重视农村建设的重大转变。为此,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要切实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劳务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要搞好总体规划,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

  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瞄准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农业产业;要抓好建设大基地、拉长产业链、培育大龙头、聚集产业群、推进科技创新等几个环节,提升农业产业层次;要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相对稳定的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生命活力。

    四、增强软实力是当前硬任务

  综合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未来格局中的地位。综合实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硬实力的核心是经济实力,软实力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我们必须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没有软实力匹配,硬实力硬不到哪里去;没有文明的跟进,经济发展走不了多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发展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部署。增强软实力不是指软指标,而是硬任务。

  要深化政府改革。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明年改革的主要领域包括政府、企业、财税、金融、市场体系,但重点是政府改革。要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有新的突破,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规范行政审批制度,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着重解决政府职能依然存在的严重错位的问题,把该管的管严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真正提高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

  要建设先进文化。文化是软实力的突出标志。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先进文化,就是发展软实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多元中求主导、在多变中求共识、在多样中求统一,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导向力。要大力推进教育发展、自然科学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繁荣社会科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振奋民族精神。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壮大媒体力量、实施精品战略、加强阵地建设、优化人才环境,增强宣传思想工作自身实力。我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较好基础,今后要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重要战略,大力推进文化生产、创造文化品牌,壮大文化实力。要大力加强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普及公益文化设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发展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要推进社会和谐。社会制度是社会信仰所在,是软实力竞争的焦点。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争取人心向背的战略资源,是社会凝聚力强和社会制度优越的深刻反映,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目的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加强软实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当务之急,就是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要加大职业教育,优化就业环境,为百姓就业支起“保护伞”。要逐步做实社会保险个人账户,逐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调整教育结构,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让百姓上得起学。要加强污染治理,保护自然生态,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让百姓生命系上“安全带”。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社会制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从整体上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王征国杨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