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听老红军讲当年的故事--黄平县采访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8:21 贵州日报

  到达黄平,已是12月20日中午时分。听说这里依然健在有两位当年参加过长征,因伤病留在此地的老红军,我们的心情顿时激动起来,迫不及待要去拜见他们。

  出县城后,我们拐上一条较窄的沙石山路,行进了16公里,来到黄飘乡,这里的海拔高度平均在1300米左右,素有“黄平的西藏”之称。副乡长张再勇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引路,我们的车随即弯进一条更狭窄的沙石路,在1.5公里长的路上行驶了近10分钟,终于来到

一个叫屯上的村子。这是一个汉、苗杂居的村,村里自然条件差,放眼看去,村子里大都是老式木制瓦房,偶尔见到几栋贴了瓷砖的砖房。村干部正在带领大家修寨子里的道路。

  在一个破旧的木房前,我们停住了脚步。往屋里喊了几声,出来的是女主人,她说苗话,通过副乡长的翻译我们得知要见的老人正在前面大儿子家,她马上去叫。不一会儿,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现在我们眼前,只见他头戴一顶很旧的棉帽,身穿一件蓝黑的棉背心,右手提着一根长凳,左手拿着一把镰刀,脚步稳健,腰板笔直。如果不是事先了解了一些情况,我们怎么都不相信眼前这位老人今年已92岁高龄。

  这位叫马崇德的老人说话声音不大,贵州口音中夹杂着一些乡音。从他不是很清晰的吐字中,我们知道老人是广西人,1932年在南昌参加红军。老人的右耳基本听不见,记忆力也衰退了,只记得当时他的连长姓李,但所在部队的番号就记不起来了。“在湖南打了一仗,被飞机炸死了好多人,我戴了斗篷,脚受伤了,到贵州后就掉队了。”“蒙加村的沈廷军把我带到庙里去养伤,当时身上只有两块大洋。”“后来我住在碳坑村村民沈时美家,给村里的人放牛、犁田、砍柴,找口饭吃。”“解放后,分了这个财主家的房子给我,一直住到现在,在这里娶了老婆,有三个孩子。”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我们依稀了解到他当年参加长征和遗留在贵州,与苗族同胞一起生活的经历。

  据张再勇副乡长介绍,解放后,当地的老百姓出来为他证明了身份,从上世纪80年代起,政府每月给他一定的生活补助,到今年起,补助增加到每月240元。老人的家境比较贫困,为了供二儿子读书,家里借了很多钱,不得已,大儿子只得外出打工,二儿子2000年从黔东南州财校毕业后安排到黄飘乡财政所工作。他的家里没有电视机,惟一的一台收音机早几年就坏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老人说知道,问起他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他就说不出来了。“他们其他人家有电视,以前也常去看,去多了,自己不好意思。”当我们的摄影记者白荧拿出一顶演出用的八角帽问老人:“认识吗?”老人连声说:“认识,我们以前戴的就是这样。”他又把帽子拿在手上摸了几下说:“布不一样。”说着,老人取下自己的棉帽,把八角帽戴上去,一下子,当年的军人英姿出现在我们面前。老伴为他找来一面镜子,他对着镜子足足照了10多分钟,还敬了一个军礼,一句话也不说,眼里噙满了泪水。

  离开老人家时,我们采访组的记者掏出700元钱递到他手上,希望他买点想吃的东西,买件棉衣、买双棉鞋。我们知道,这只是杯水车薪,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这位有着特殊革命经历的老人,让他度过一个愉快、幸福的晚年生活。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赶往离县城25公里的旧州镇,在草芦坪村五组,见到了86岁的谢祖安老人。他的腿脚不太灵便,背也有些驼,眼睛不太好,但说话还很清晰。老人回忆说,他12岁从江西兴国参加了红军,开始在红五军团医院第二所当护士,后来又到红七军团兵战医院。红军长征过贵州时,他的两腿膝盖浮肿,部队安排他在旧州一个叫唐丙樟的人家养病,还留下了120块大洋。病好后,他就留在这里,帮人做工、放牛,维持生活。他清楚地记得,1949年解放军进城时,他带着老百姓到东门外去迎接,还给部队剿匪做向导。解放后,曾当过草坪寨生产队队长。临别时,老人还饶有兴趣地给我们唱起了曾经唱过的歌:“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走,走,走,跟着毛泽东走……”

  正在这时,我们接到报社打来的电话,告知采访组的张齐同志已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我们都为她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实现了自己的一个人生追求而感到由衷地高兴。

  作者:向永东 张齐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