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境外传媒报道广州3.3万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0:3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即将过去的2005年,广州经济与基础建设等方面的突飞猛进,吸引了众多国际传媒关注,内容涉及到城市建设、民情民生、医疗救助、基层选举与劳动就业等各个方面。

  记者从广州对外宣传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境外媒体参加各种新闻发布活动的记者达2000多人次,报道文章近3.3万多篇。

  报道广州新闻的传媒中,不乏国际传媒巨头。在美国CNN《世界报道》栏目播出有关广州的短片专题后,该栏目负责人称感受到了“广州是一个温馨的城市”。以下是国际相关传媒报道广州的“几个镜头”。

  建设:亚运会促基建

  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成功后,法新社对围绕2010年亚运会进行的基础建设工程给予了相当关注。

  法新社1月报道称,作为华南发展较快的大都市、最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广州,为了成功举办2010年亚运会,将投入240亿美元进行基础建设计划。3月,法新社又报道称,广州要为2010年亚运会建造14个新的体育馆,并对现在的场馆进行加固改造,并于2009年完工。这个快速发展的大都市,还有许多基建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新的高速公路、地铁、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另外,还要进行自来水、燃气的供应以及公共交通等设施的改造。

  同样,广州新机场国际航线的开辟,也成为法新社关注的事件。法新社2月以《广州机场实施强大扩建计划以应对香港的竞争》为题进行了全面报道。法新社称,一旦广州新机场二期工程在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客运能力将从现在的每年2700万人增长到每年8000万人。分析人士认为,处于中国内地制造业中心的广州新机场,定能夺得生存的大好机会。———法新社

  实力

  挑战西方城市

  发展充满活力

  《纽约时报》6月28日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与美国抗衡》为题,对广州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该文从广州的汽车输出欧洲开始谈起。以下是该报涉及广州的报道———

  要观察中国对西方的挑战,其中一个最好的地方就是广州,一个拥有1220万人口可与洛杉矶相比的城市。

  在本田新工厂里,一圈黄色金属线制成的栅栏围着一长块的装配线,在装配线上白色的机器人把它们长长的秃鹰似的头伸进灰色的汽车半成品中,对汽车3000处焊接口中的2100处进行着焊接。穿着白色制服、戴着灰色帽子的工人像在美国工厂里的工人一样,快速地完成余下的焊接工作———但他们只能领到每小时1.5美元的工资,而美国通用和福特汽车厂里的工人的工资是每小时55美元。本田驻广州分部主席AtsuyoshiHyogo说:“我们的出口业务是基于中国的竞争优势和本田的全球性网络。”

  当通用和福特正在美国为高昂的健康医疗费用和一群平均年龄近乎50岁的工会人员争论不休时,这里大多数的员工正处于20多岁的年纪。他们不会经常去看医生,即便他们去看医生,这里的医生看病的费用不会超过5美元。

  从广州市区的一个大厅的情况,我们很快就清楚为什么本田的员工都这么年轻,而收入都这么低。这里,一排排的年轻人坐在塑料椅子上,看着两个布满中文字和数字的电视大屏幕。它看起来就像是香港的一个场外赛马投注场,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由政府运营的主要的求职中心。一些用工单位会一次性雇请几十位员工,但用工栏和电视屏幕中都会列出一项在美国是非法的要求———就是应聘者的年龄范围,而它们大多是要求从20岁到35岁。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杰明说:“以前来这里找工作的人总是脏脏的,穿着很差的衣服,但现在来的人都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

  ———《纽约时报》,2005年6月28日。

  就业

  技工“牛”过老总

  工资“水涨船高”

  广州的就业市场也引起了国际传媒的关注。其中,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以《广州技工“牛”过老总》对就业进行过报道。

  正当中国一些地方出现“民工荒”之际,广州却没有这样的情形,所缺的只是技术工人,当地有的技工年薪超过45万(人民币,下同,约9万新元),比经理工资还高。香港工人工资每况愈下,反观广州,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最低工资标准已从510元提高到684元。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杰明,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地为工人就业提供多项政策,包括在市内每一个社区都设立保障中心,协助工人找工作;又专门为40岁以上的人设“再就业工程”,保证在一个月内为他们找到工作。

  “市政府还专门在财政中拨款,向社会公益事业购买工作岗位,让失业者有工作及收入。”张杰明指出,由于广州对外来民工的吸引力还很大,所以每日均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要求他们协助找工作。

  张明杰说:“随着‘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时代的过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广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因此广州目前不存在‘民工荒’现象,广州真正缺乏的是技术工人。”

  广州的登记失业率,已由2001年的3.8%高位,跌至去年的2.4%,几乎是全国最低。

  除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外,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会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最新公布的260个主要职业和工种,与去年发布的数据相比,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价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年薪最高的职业仍是董事长,高位数达到50.2125万元,平均数为14.4503万元,是真正的高收入职位。

  和全国不少地方一样,技术工人在广州市场上炙手可热,而工资水平也水涨船高。

  在公布的指导价位中,电子器件制造工的年薪高位数达到45.9956万元,平均工资也有3.8330万元。另外,水电工程师年薪高位数为12.1660万元,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年薪高位数17.6417万元,均超过不少行业的经理职位年薪。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已于5月1日起实施,在广州的中外企业雇主必须遵守有关规定,否则会被列入黑名单,被传媒公开,不但在银行信贷上可能遇到障碍,甚至会被欧美等重视社会责任的国家拒绝生意往来。在得到重重保障下,广州工人显然比香港工人幸福多了。

  ———《联合早报》,2005年7月13日。

  社保

  慈善堪比港台

  特点“慈企分家”

  6月28日,英国路透社以《完善社会保障可助振兴内需,广州办慈善医院起先河》对广州的医疗保障进行了报道,全面回顾了广州在医疗事业方面的发展。文章中提到:

  作为中国最先富裕起来的沿海城市之一,广州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116亿元,换算成美元人均GDP达到6800美元,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位列三甲的经济实力支持下,广州市在民间筹得9548万元的基础上,加上4048万元的政府拨款,于2002年建成了开创先河的“广州市慈善医院”。这家医院在为普通居民服务的同时,还负责免费接收患有恶性肿瘤、血液病等重症的特困户病人。

  兼任广州慈善医院院务委员会主任的李维杰局长介绍,从建立至今的三年来,慈善医院共收治特困病人住院2593人次,平均每人次的资助金额接近9000元。迄今为止,广州慈善医院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家专门接收特困人员住院的大型医院。

  李维杰经常出外考察,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他以加拿大为例说,该国政府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用于社会福利。在广州,市政府一级用于民政支出的仅10亿元,和总支出相比,远低于10%。就算把这些钱全分给总数达11万人的特困户,每人每年只能分到9090元(1099美元)。

  广州市的户籍人口有710万,另有非户籍常住人口300多万。李维杰承认,市政府目前只能照顾户籍人口;对于对广州市经济也有重大贡献的非户籍人口,民政局至今仍是爱莫能助。和全国人均约1000美元的GDP相比,广州是前者的6~7倍。当然,该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虽属初级阶段。

  广州民政局社会福利救济处处长陈云嫦说,该市经常接待中国其他地区来考察的民政官员。但来者大都表示很难学到广州的经验,既没钱,也没有广州的地利。

  ———路透社,2005年6月28日。

  针对广州的医疗保障,7月12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也以《广州慈善医院全中国第一家》为题进行了报道。文章提到:

  台湾有“慈济医院”,香港有“东华三院”,原来广州市在三年前起,也搞了一家类似的“广州慈善医院”,而且更是全中国首家,特点是“慈企分家”。

  所谓“慈企分家”,就是医院大楼的建设及对城镇特困人员的资助,由广州市慈善医院院务委员会,通过社会募集的捐款及政府补助支付;而经投标取得医院经营权的广东省中医院,就算经营失利,也无权沾手捐款。

  广州市慈善医院面临床位数目和建设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病床平均使用率已近九成,最高时超过了95%,当局已决定进行医院扩容工程,计划在2006年10月前完成。广州市民政局将通过社会募捐和福利彩票资助等方式集资,由去年开始至2006年,希望可以筹得6000万元。

  ———《联合早报》,7月12日。

  民情

  社区选举引关注

  民众参政热情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广州,其政务活动也成为媒体关注的重要内容。7月19日,英国的《金融时报》就对广州杏园小区的选举给予了关注。

  六月的一个周六上午,中国南方城市广州的社区———杏园小区,45名居民聚集在一间学校的教室里,履行投票权利。这是中国式民主:天花板的风扇不停地转动,一位严肃的官员透过麦克风宣读着投票注意事项。国歌从录音机响起,全体居民肃立聆听,粉红色的选票分发给投票人,选民将选票投入讲坛前红色的投票箱中。

  这些大多都是穿着亮丽颜色衣服的上了年纪的女居民,正进行居委会选举———一项正在中国逐渐普及的选举。虽然大规模的政治改革还没列入中国的日程表,但北京已经在地方层面上逐渐开展民主化的尝试。村委会选举开始于1987年,居委会选举(中国城市里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则开始于2002年。

  最近几年,居委会的候选人在竞选时可以张贴竞选海报以及允许拉票。一些地方居民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也有发言权。随着民众对政治事务的关注程度加深,政府也不断努力化解不稳定。

  “(中国共产)党努力避免在地方层面上出现社会不稳定”,曾经对中国农村选举有过研究的波士顿大学JosephFewsmith教授说,“选举就是一个好办法。”

  杏园小区的选举提供给我们一个少有的机会看看中国相对比较新式的城市选举,了解它的局限性以及有利的一面。在这个拥有5463人的社区里,只有50人能提名候选人及对居委会的7位成员进行投票(在50人中,有5人没有到场投票)。而这50人是由社区每20~30户家庭选1人。

  杏园小区的选举很明显还有待发展。10个候选人竞争7个位子,因此选举并不激烈。由于在投票后即场唱票,在黑板上进行统计,所以投票结果很快就显示出来,刘女士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所有胜出的候选人的选票都超过40票以上。

  “发展民主是我们其中一个目标”,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崔仁泉说,他同时补充说:“发展民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必须根据广州和中国的现实情况推动民主进程。”

  ———《金融时报》,2005年7月19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