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麻花店吃软不吃硬月入六千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1: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麻花店吃软不吃硬月入六千元(图)

  店主王辉先生

  

麻花店吃软不吃硬月入六千元(图)

  记者井楠摄影报道

  成功秘笈

  改良传统口味适合当地需求是王先生的生意诀窍。品牌包装与透明操作给顾客留下了清洁卫生的好印象。重视店内管理,为保证质量“定量供应”达到了长期吸引人的效果。

  在广州老城区内,像王先生的麻花专卖店开得这样红红火火的外地小食商铺并不多见。凭借着从东北老家带来的炸麻花技术,他在三个月内迅速得到了万元以上的月利润。

  五六年前,年轻的王辉先生所在的东北企业面临江河日下的困境。作为销售经理的他,研究出很多搞活企业的特色项

  目,其中就包括生产品牌麻花的计划。虽然这些项目并没有真的进行,却激发了王先生的小本创业热情。他找来自己做糕点生意的老父亲,联合几个朋友,在哈尔滨市先后开起了两家麻花店。

  多次实验迎合广州人口味

  创业初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们所熟悉的传统麻花与现代都市人日渐挑剔的口味有一定距离,两家店铺先后倒闭,亏损了20多万元。坎坷的经历给了王先生很大启示:做食品生意,关键是口味,口味到位了就有了市场,些许闪失都会满盘皆输。后来,他辞职在家,用蜂蜜、牛奶与鸡蛋等原料反复做了半年的实验,在朋友的帮助下全面包装了品牌,再度出击,果然再次开店获成功,积累了拓展资金。

  今年,受广州亲戚邀请,王先生南下发展,也计划在消费市场广阔的广州市开设一家麻花店。虽然亲朋都说,东北大麻花美味价廉,但王先生却认为,中国南北的地方口味有较大差异,在东北老少皆宜的食品未必就能得到南方人的喜欢。

  开业之前,他特别请来了若干本地朋友,免费品尝自己的炸麻花,咨询大伙儿的意见。多数人都表示味道不错,就是稍微“油”了一点儿,也过得去。吸取从前的失败教训,王先生认为仅仅是“过得去”不足以保证生意成功,还需大刀阔斧地改良。

  于是,他针对麻花稍“油腻”这一点,想到增加蜂蜜、减少油脂可以为麻花“减肥”,于是,如法炮制,再叫朋友品评;没有想到反馈消息却是“还不如原来”。王先生又用各种原料实验几十次,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清淡馥郁的野菊花蜂蜜,刚好能弥补麻花减少的“油脂”。

  选址反其“道”而行之

  产品有了眉目,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选址。按照常理推想,外地小食店应当开在外地人聚集的新兴小区,可王先生的选择却与此相反。原来,王先生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市场细分定位,了解到一个少为小本生意人关注的现象:与外来的“新广州人”相比,土生土长的广州地人更崇尚饮食文化,由此也更喜欢零食餐点;在街边排队购买点心或在茶楼享受“茶点”的人多是本地人,而“新广州人”多半都是年轻白领一族,工作繁忙,行色匆匆,少有停下来特意购买小食品的习惯。

  因自己的小店暂时只销售麻花,而不提供“堂食”服务,王先生认为将店铺开在人口稠密的老城区应当可行。符合这个要求的地方莫过于“西关”老城区。于是,在耐心寻觅一个多月后,王先生选择了多宝路与逢源路交会的一个路口。在这里,他曾多次亲眼目睹居民排长队买盐“焗”鸡、虾饺等食品,可见饮食文化十分发达。

  保持“供不应求”吸引更多顾客

  由于准备充分,小店开业后几乎是一举成功,当地居民排着长队来购买可口的麻花。不少顾客建议王先生,为了减少大家的排队时间,不如多雇几个伙计,每天多生产一些。王先生当时还没有培训出胜任工作的年轻人,所以宁可少赚点儿钱,也不愿意在产品质量上马虎;何况,在生意初期,保持“供不应求”的现状,也可以吸引更多顾客的目光。

  他将生意重点转向内部管理,通过对6位工人的公平测试选出了“店长”,让他负责技术性最强的工作“和面”,并且全盘控制生产程序。另外,根据店内每月的销售量来发放工人奖金,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

  

麻花店吃软不吃硬月入六千元(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