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乞丐楼”考验政府 也考验每个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1:11 中国新闻网

  12月6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在特区深圳罗湖区黄贝岭中村,有一栋两层的“乞丐楼”,里面聚居着来自河南的近百名老年乞丐。这些老人因老家常年遭受水灾,来到深圳成为职业乞丐。从事这个行当,他们有诸多的无奈:年龄大,文化不高,难找工作。在这里,他们渐渐习惯了路人的白眼甚至挨打受骂的经历,同时也品尝着用讨来的钱养活自己、贴补家用的欣慰。

  “地铺上密密麻麻地睡着十五六个人,女性睡在里面,男性睡在外面靠近门。屋内仅有的一个留空的角落里放着煤气灶和煤气罐。四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包包和袋子。二楼其他几个房间又被分成两层阁楼,老年男子睡在上铺,老年女子睡在下铺。”这是记者描述的老人们的生活环境。早已到了安度晚年年纪的老人,却要以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延续生活,不免令人心酸。

  不过,眼下最要紧的不是忙着心酸,而是关注:哪里是这些老人最后的归宿?

  我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以后还能否继续在深圳乞讨?

  乞讨,不应该是老人晚年生存状态,这没有问题。接下来我还要谈到如何让老人告别乞讨的问题。不过,让老人告别乞讨,需要制度支撑,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如此,至少在一定时间内,乞讨还将是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让人担心之处在于:深圳还能不能容得下他们?

  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说,有这么多乞丐(《南方都市报》报道后,是否会有更多的乞丐蜂拥而来,也未为可知),都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因为上述压力,一些城市以设立“禁讨区”等方式,逼迫乞丐离开城市。这样的思路,并非完全不能理解,但是,离开城市之后,他们将以怎样的方式谋生?会不会因此而生活无着?这些问题,我们想过吗?我们该不该想到?我们能不能不想?

  乞讨不应该成为一些人尤其是老人的生活常态,但是,当现实是,除了乞讨他们没有更好谋生手段的时候,正视现实,给他们留下一个“活路”,却是政府必须要作出的选择。所以,尽管我盼望老人能够尽快告别乞讨安度晚年,然而,如果现实是他们仍然必须要乞讨,我希望包括深圳在内的城市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

  我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老人如何告别乞讨?

  老人现在身体还行,还能靠乞讨“自食其力”。然而,老人终究有老得走不动的一天,到那时候,他们靠什么生活?

  有儿女可依靠的,当然好。如果没有儿女,或者儿女靠不上,是不是意味着不能乞讨之日,就是断炊之时?这样的问题,想想都让人揪心。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我们应该通过更可行的制度建设,让老人不用再以乞讨为生。这么大的国家,实现这一目标,很难,但这项工作必须做,必须马上做。

  还想对读者说几句。乞丐多了,也难免鱼龙混杂,有真正生活无着的,也少不了有“乞丐大款”,但是,在没有证据确认他们是后者之前,应当对他们做“善意联想”,如果不能给他们金钱,我们可不可以给他们一个微笑?

  深圳的“乞丐楼”,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也考验我们每个人。

  (来源:检察日报,作者: 文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