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气价步入上调通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02:56 人民网-江南时报

  2005年最后几天,中国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脚步突然加快。

  2005年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份特急文件,2006年将取消2004年出台的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电煤价格走向企业自主;同一天,中石化收到了来自财政部的一份“大红包”:中央财政给予该集团公司总计100亿人民币的补偿,以弥补由于政府控制油价而使其炼油企业蒙受的损失。稍早两天,也就是2005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另一份特急文件

则宣布,近期将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同时,正式启动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再把时间向前推,2005年10月28至29日,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煤炭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路线图”在各大部委的主管官员之中开始预热。种种迹象表明,迈入2006年,中国将以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先声,全面展开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这个举措被观察人士称为中国经济最后的“价格闯关”。

  1

  气价步入上调通道

  发改委决定,从2005年12月26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各油气田供工业和城市燃气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元至150元,化肥生产用天然气提高50元至100元。

  这是自1997年以来天然气价格的首次变动。近年来,中国石油、液化气、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上涨,而天然气出厂价格一直低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并且绝对价格也远低于国际市场。

  发改委官员解释此次调高天然气价格是因为价格太低,不利于节约,并且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一些学者则认为,此次调价是受中石油等利益集团的鼓噪,是追求垄断利润的冲动。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三大集团的声音大些,忽悠的机会多些,但并不能左右价格改革。”

  煤炭价格已部分市场化,石油价格也在放开,天然气不能长期偏离市场价格的轨道。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赵小平说,“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改革的目标”,天然气价格迟早要动。

  国家发改委希望将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挂钩,根据原油等能源价格变化每年调整一次。这意味着天然气价格将持续上调。

  将目前自销气出厂基准价格每千立方米980元作为二档气出厂基准价,在3至5年内将一档气出厂基准价逐步调整到二档气出厂基准价水平。这也是天然气逐步实现价格市场化的信号。

  2

  产业链利益联动

  家住西安胡家庙的高女士又添置了几件电炊具,她觉得用电感觉比用气便宜,只是炒菜的时候用气。她说,小区一些年纪大些的人又开始用蜂窝煤做饭取暖了。

  发改委宣布天然气调价后,一些消费者以为日常使用的天然气也要涨价了,出现了市民提前购气的现象。尽管地方负责部门说,需要开听证会,暂时不会涨价,但也表示2006年涨价是个趋势。

  事实上,自2005年10月以来,西安、重庆、郑州等地相继出现“气荒”,已经提前释放了天然气涨价的消息。

  但天然气井口价格提高对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则是“冰火两重天”。

  天然气涨价消息一出来,长春燃气、中原油气等与天然气相关的板块借势走强。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指数涨幅居前。

  有学者估算,以2004年全国总计生产天然气407.9亿立方米为基数,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升1毛钱,三大巨头合计就会增加40亿元的收益。

  事实上,2004年,在中国407.9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中,中石油占了总产量的58.4%,中石化与中海油分别占14.4%、10%,三大集团占有绝对控制权。它们一直是天然气涨价最积极的鼓噪者。在2005年11月28日的“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2005”论坛上,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呼吁天然气价格上调。

  不过,调价对使用天然气的下游企业却是利空。

  “2005年一直忍受断气的煎熬,现在又要忍受涨价的成本。”福建一家电厂的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燃气电厂承受天然气最低价1.1元,“气价逐步上涨,但电价却不涨,肯定吃不消。”

  更让电厂感到难受的是,起初,天然气电厂和中石油签订“照付不议”合同,是中石油担心气卖不出去;现在,电厂纷纷在下游建起来,却没有气源,气价电厂也说了不算。

  “‘照付不议’的购销合同,实质是规定了用户的年度最低用气义务,不管用多少气,都要掏钱。但电网公司至今没有答应和发电企业签订长期购电协议。”杭州华电半山发电公司的张奕雯此前对记者表示,目前天然气价格由出厂价、输运费、配送费等组成,所有费用均由发改委价格司监管。天然气生产企业可以对天然气销售价格提出调整建议,但最后决定权在国家发改委。

  这种价格管理体制距离市场化还远,无法反映供求变化。

  一位发电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天然气气源、气价与电价没有理顺,郑州等几家燃气电厂打算状告发改委。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企业也感觉雪上加霜。

  山东淄博新宇化肥企业总经理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说,“成本肯定又上升了”。本来,化肥用电每千瓦时上涨了2分钱;华东六省一市整治货运,公路运力严重趋紧,这些不利因素企业一一自行消化,化肥是微利产品,平均利润不到5%,企业压力很大。

  12月28日,已经有化肥业云天化和赤天化两公司分别发布公告,云天化称2006年将因此减少利润6000万元,赤天化2006年因此可能增加成本5000万元。

  但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人士称,国家之前已考虑到化肥企业的处境,调整的幅度很小,影响不大。

  一直研究能源问题的专家韩景城说,显然,提价对产业链条上的主体利益分配产生了影响,带来相关行业联动效应的利润再分配。

  3

  全面改革大幕开启

  种种迹象表明,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拉开了一场涵盖更加广泛的资源价格改革的序幕。

  “资源价格全面系统改革的真正标志,是不久前的那次会议。”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牛犁说。

  事实上,正是在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主办的“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财政、环保、土地、科技、水利等多个部委的高级官员悉数到场,就如何完善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煤炭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划出了改革的“路线图”。

  “对于普遍偏低的资源价格,发改委下一步的打算是,有选择性地、逐步地提高煤、电、天然气、水、石油等资源产品的价格。”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解释说。

  同时他也指出,此次改革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提价。他认为,首先,目前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水、电、气、石油、土地等资源价格由于受到政府管制,其价格已被严重低估;其次,资源的低价或免费使用,又无法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使得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大行其道。

  会议提交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八大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高出国际先进水平40%。

  4

  不一样的“价格闯关”

  更有专家把这场正渐次展开的改革称为“二次价格闯关”。“一旦展开,影响将牵一发而动全身。”观察人士李巨微如是说。

  在他看来,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企业主体行为选择、各级政府财政状况,以及社会公众日常生活,无不受到这场改革的影响。而此项改革虽属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却障碍重重,“阵痛”在所难免,且未必一定能获得成功。他还特别强调,在经济社会进入“矛盾凸现期”背景下,其将直接考验主导者调节利益关系的能力。

  然而,从改革的思路而论,这次却似乎恰恰是吸取了当年“价格闯关”的教训,而显得更加稳健前行。

  而此轮改革,则更加强调整体协调配合、分步推进。发改委价格司在其研究报告中,便更加强调资源价格改革与体制改革、健全财税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改善政府监管等方面的深度配合与共同推进。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对改革的态度,或许反映了决策者的谨慎和魄力:“任何一次大的价格变化,都是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主体和不同人群利益此长彼消的过程。”在他看来,资源性产品价格作为基础价格,涉及面尤为广泛。确定正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无疑是重要的,但是难点和关键仍然在于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方法、步骤和时机。

  《江南时报》(2006年01月01日第十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