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京城“洋老板”开店记(特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04: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京城“洋老板”开店记(特稿)
“A·S·A·K·U·R·A”美发沙龙的日本老板朝仓禅在为顾客服务

  ■“北京到处都是机会”

  6年前,吉重垣从韩国来到北京。当时他并不清楚来这里做什么。当今吉重垣已经是京城一家大美发沙龙的老板了。他还开了美发学院,开始教徒弟。

  吉重垣的店叫做“K.B.S”,3个字母分别是韩国、美丽、沙龙的英文缩写。吉重垣刚到北京时并没有从事美发,非典时期,一家美发沙龙的老板回国了,吉重垣就把店盘了下来。他在韩国有过6年的美发经验,操起老本行自然是轻车熟路。

  在“K.B.S”做美发,吉重垣会先和顾客聊天,了解了顾客的性格、兴趣后,再按照顾客的特点为其设计发型。“以前顾客多是韩国人,现在,这里的常客80%都是中国人了。”他说。

  岁末,吉重垣又在筹划开设新的加盟店。此外,他还经营着3家超市和1家服装店。生意虽然越做越大,吉重垣仍觉得在北京赚钱不如在韩国或者上海容易。

  有人问吉重垣会不会回国或者到上海发展,他摇摇头说:“北京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大都市,到处都是机会,而且……”他会心地一笑:“2008年奥运会就要到了,到时候会有更多的机会。”

  ■“乒乓常青树”的旺盛人气

  在北京开店的“老外”里,名气最大的要数瑞典“乒乓常青树”瓦尔德内尔了。他的“维京锐点”餐厅很有特色———门口是一个标志性的大乒乓球拍,室内放着一张乒乓球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玩球。老瓦是个名人也是忙人,在“维京锐点”很难碰到他,不过这并不影响餐厅的生意。

  “维京锐点”的餐厅经理也是一位瑞典人,名叫埃里欧特。这位穿着牛仔裙子、留着一撮小胡子的年轻人,曾经是一名歌手。埃里欧特说,瑞典流行着一句话,大意是说,你只要在地上一直挖,就可以到中国去。“我在瑞典时就觉得中国人都很友好。我一直想亲眼看看北京,看看故宫、长城。”

  除了经营餐厅,埃里欧特还有一项“繁重”的工作:来“维京锐点”吃饭的人几乎都是冲着老瓦来的,但老瓦一年来北京不过四五次。“我要常常代替老瓦把顾客们留下的电子邮件、名片等联系方式收集起来,等到老瓦来时交给他。”

  ■几代人的挚爱

  萨沙来自南斯拉夫,在三里屯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里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烤肉店。萨沙说:“我很喜欢北京,我觉得我早就是北京人了。”在北京生活的8年间,萨沙去过上海、青岛、大连、厦门等不少城市。这期间,他也回过国,去过别的国家,最后还是回到了北京,并且选择在这里永远住下去。“看来看去,我还是喜欢北京。”萨沙说,他的最大梦想,是能将他的小烤肉店开遍京城的角角落落。“每家店都不要大了,但一定要像北京一样,有自己的个性。”

  北京顺义区有一家颇有特色的“意大利农场”。这家农场的农场主与三里屯使馆区附近的“彼得潘”意大利餐厅的主人,还有万国路上一家即将开业的意大利餐馆的主人,出自一个家庭———父亲、儿子戴维和媳妇克莉斯汀娜。

  最早到北京的是父亲,他在北京经营一家餐厅。不久他的妻子也来了,还带来了儿子戴维。后来,戴维又带来了西西里岛上美丽的克莉斯汀娜。“我的父母和两个姐姐可能也要来北京生活。”克莉斯汀娜说,“她们来北京看我,结果也喜欢上了北京。”

  克莉斯汀娜觉得北京人每天看起来都很开心。休闲时,她全家照样像在老家那样,一起开着摩托车出去兜风。“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自己也变得开心起来了。”她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1月01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