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报道]2005,他们感动汕头(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12:11 大华网

  核心提示 2005,在我们居住的这座美丽海滨城市里,有许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从这些平凡而陌生的面孔,我们读出了更多的不平凡和厚重。他们当中,有风雨无阻背脑瘫孙子治病读书的70多岁老奶奶;有在寒冬跳下冰冷河水救人的79岁老汉;有含辛茹苦培养出荣获“美国总统科学奖”儿子的农家父母;有面对穷凶极恶持刀歹徒挺身而出的普通公务员;有连续几年悄悄资助单亲孩子念书的企业员工……正是这些“平头百姓”们,以自己的“奉献”换来了许多人的“梦想”!在2006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唱起一首令人鼓舞的歌曲《真心

英雄》,为他们默默祝福: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沈琦骏:该出手时就出手

  大半年过去了,记者再见到沈琦骏的时候,他刚被评为金平区的优秀共产党员。谈起去年3月份那次勇擒凶顽的事迹,沈琦骏淡淡一笑告诉记者:“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

  沈琦骏认为,当今社会,见义勇为的意识在一些人心中似乎越来越淡薄。很多人很怕“惹祸”上身,因此看到不法分子作案时,常常作壁上观。然而,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下去。若是大家都不伸出互助之手,又岂能共建和谐安稳的社会?沈琦骏呼吁,广大群众应该勇于维护和弘扬社会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社会上形成良好风尚,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沈琦骏告诉记者,在与不法分子作斗争时,他并没有多想什么,只是一心想帮受害女子夺回她的财物。“作为行政执法人员,我们的职责就是依法行政、服务群众,若在平常生活中见死不救,看到群众有困难却不伸出援助之手,却在工作中大呼‘服务群众’的口号,则有愧为一名执法人员!”沈琦骏朴实的言语,折射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具备的正气和风范。

  □新闻回放

  去年3月22日夜,两位女市民在路过市区四中巷时突遭两名持刀歹徒抢劫。正当情况紧急时,金平区城管行政执法局的沈琦骏不顾个人安危奋起急追持刀歹徒,最终在肿瘤医院门口经一番搏斗后成功地将一名歹徒擒获,保护了受害市民的人身安全和财物。沈琦骏在闹市上演荡气回肠的擒贼好戏,事后却保持低调负伤上班。经本报报道后,有关部门对沈琦骏进行了表彰,他光荣地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本报记者郑成武

  林振贵: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记者近日走访水仙园44幢楼附近社区发现,原本这里时有发生的各种偷盗等违法犯罪活动已明显减少。一些居民反映,除了有关部门加强辖区巡逻外,还因为这里出了一个屡次见义勇为的社区保安———林振贵,因为有着几十次勇斗歹徒的经历,“林振贵”这个名字大大遏制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不怕报复、不怕死,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理,才能去见义勇为!”几个月过去了,当记者再次采访林振贵的时候,这位耿直刚毅的中年汉子用掷地有声的言语表达了自己对见义勇为的理解。

  谈起自己多年来屡次见义勇为的事迹,林振贵告诉记者,自己经常目睹不法分子猖獗偷抢市民钱财,因此对窃贼不法之徒恨之入骨。“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只要发现有人偷撬抢夺市民财物,我就肯定不会放过他们!”当记者问他是否考虑过会因此遭遇歹徒报复,“怕报复哪还叫见义勇为?”林振贵认为,每次与歹徒们进行生死搏斗,只有具备一颗不怕死、不怕报复的心,才会从气势上压倒猖獗的歹徒,取得最终的胜利。

  凭一颗正义勇敢的心,林振贵表示,自己将一如既往地和各种犯罪活动作斗争,确保社区的安宁。

  □新闻回放

  去年9月9日,本报报道了市区水仙园保安林振贵勇斗撬车歹徒的事迹。现年49岁的林振贵是市区水仙园44幢楼一名普通保安,曾在市区一个国营客运老企业当过三轮车工人。在20年的时间里,疾恶如仇的林振贵先后近30次冒险勇斗窃贼,从贼人手中为市民夺回无数财物。2004年,林振贵被市评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本报记者郑成武

  许桂东:无胆英雄浑身是胆

  一位由存心善堂抚养成人的孤儿,极尽所能扶危济困,就是到了暮年,只要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他都会挺身而出。这位老人就是汕头慈善堂外马联络处常务理事、收殓主任许桂东。近日,记者回访了这位曾经感动汕头的新闻人物。

  近日,记者前往存心善堂外马联络处,刚好遇到该处的负责人,这位人士介绍了许桂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老人虽曾动过3次大手术,其中一次较大的手术是将整个胆囊切除,如今体内虽无胆,但却成就其“浑身是胆”的英雄气概。只要听说那条江河有人落水,他会凭借多年练就的好水性迅速下河救人。去年4月16日,年已79岁的老人奋勇救起投河自尽者,就是在手术刚痊愈不久后的义举。

  坐在记者面前的许桂东老人,虽年近8旬,但身体健旺、精神矍烁。他告诉记者,他生于乌桥,自幼与水结缘,风里浪里练就好水性,成为远近闻名的“浪里白条”。半个多世纪来,打捞的水尸无数,从江河海里救起的人也无法算得清是多少了。就是去年,他义务为无主或贫困丧者收殓尸体就达到20具。“下河救人,人一多反而成为负累,不太懂水性的人会乱抓胡抱。”许桂东道出了经验之谈。

  许桂东是善堂的长期“义工”,没有收入,也无退休金,日常开支依靠儿女供养,但他无怨无悔。“虽然今年80岁了,但我还要继续干下去,行善积德的事我不会停止。”憨厚的许桂东说出朴实的话语。

  □新闻回放

  去年4月16日上午8时多,市区一名50多岁的老妪因与儿媳争吵,一时想不开竟跑至解放桥附近乌桥河上游河段投河。此时年已79岁的许桂东老人刚好骑着助力车途经该处,此时两岸围观者众,但只听到人们的呼救声,未见有人下河救人。许桂东老人见情势危急,来不及脱衣服便纵身跳进河里救人。老人在冰冷的河里经过一番搏斗,终于将投河者救上岸。此时老妪因呛水太多已呈昏迷状态,老人凭借多年救人的经验和知识,又对落水老妪紧急施救,投河者得以生还。

  本报记者谢文雄

  许伯:路见不平仍会拔刀相助

  尽管事情已过去了大半年,但花甲之年的市民许世潘一提起“路面飞车贼”便激愤不已,他表示今后若碰上这样的违法行为,他仍然会像当初一样驱车奋不顾身朝抢包“飞车贼”迎面撞去。许伯驱车撞翻歹徒的事迹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市民对许伯嫉恶如仇的大无畏行为大为钦敬,去年10月8日,市委政法委、金砂街道等有关部门也上门慰问了许世潘老人,向他颁发了见义勇为证书及奖金,对老人的行为予以了高度评价。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采访中,许伯告诉记者,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别让抢包贼跑了,虽然他的轻便摩托车在事件中严重受损,他的右腿也因巨大的撞击力被扭伤了,但他看到两名抢包飞贼被民警、保安当场活捉,心里十分欣慰。许伯表示,如果今后碰上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他仍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擒凶抓贼,他也相信只要全社会形成了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良好氛围,那些为非作歹者肯定是抱头鼠窜、束手就擒。

  □新闻回放

  去年1月17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市民翁女士和朋友到金园路的金厦商业广场内购物,不料两飞车贼尾随其后,一把抢走了翁女士内有3000余元现金的挎包。正当飞贼得事后驾车准备逃窜时,在旁边一幼儿园准备接孙子的许世潘老人听闻“抓贼”叫喊后,不顾自身安危,毅然驾驶轻便摩托车朝向他逃窜而来的“飞车贼”摩托车迎面撞击,双方当即倒翻地上。被许伯这么一阻挡,两歹徒准备撒腿再跑时却陷入了一过路民警和广场保安们的包围圈,最终束手就擒。

  本报记者林子海林鹏

  汕客车队司乘人员:司机换了好传统没换

  为寻找去年3月份帮助旅客找回丢失皮包的司乘人员,记者打电话找到汕头汽车客运总站301车队的黄克明先生,当时故事就发生在他属下的粤D-06401大巴上。他想了一会才想起来:“哦,这件事都过去很久啦。类似这样的故事在长途客车上不时都会有的,而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不让旅客受到财物损失。”

  因为时间已经过了大半年,当时值班开车的司机汪英雄已经离开了汕头,乘务员杨伟鸿也因出车而未能见到。说起长途大巴上有关的故事,东站的值班主任肖燕旭和黄克明笑笑说,这么多年来,汕头往返广州、深圳以及福建等地的大巴上基本上没有接到过旅客丢失财物的投诉。尽管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司乘人员时有变动,但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好传统一直得以流传下来。

  黄克明回忆说,在一年多前,也是这辆大巴出车从深圳蛇口回汕头,当时是另外一名司机当班。车到陈店后一对夫妻匆匆忙忙下了车,等车回到汕头后司机才发现他们的座位下有一个背包,里面除了1000多元现金外,还有戒指、手链等贵重物品,以及结婚证、出生证和医院证明等。司乘人员第一时间将这些东西登记上交,并几经周转才通知了失主。

  □新闻回放

  本报去年3月22日有一篇“汕头好市民”的新闻《黄先生凌晨3点替失主寻回皮包》,报道的是一位马大哈的乘客从汕头前往深圳,中途有急事下车,不小心将内有贵重钱物的皮包遗失在车上,事后才想起来求援。知道此事后,从汕头汽车东站的值班人员,到该大巴所属的客运车队,以及当班的司乘人员都自动替旅客着想,连夜发动起来为旅客寻找皮包,找到后又不辞辛苦将皮包送还客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在往返广州、深圳的大巴客车上,类似这样的好人好事还有不少,他们为“文明汕头”添写了亮丽的一笔。本报记者陈敏

  (责任编辑:许少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