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白云区实施“五新一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09:39 贵州日报

  近年来,贵阳市白云区围绕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了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内容的“五新一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内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目前该区农村恩格尔系数从2002年的0.55下降到2004年的0.46,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651元提高到2004年的3488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
年的3.78:58.56:37.66调整为2004年的3.2:56.1:40.7,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新村镇

  白云区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突破口,通过小城镇建设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各乡镇按照区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实施了“五个一”(每个小集镇须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一个主题公园、一条步行商业街、一个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一个集贸市场)工程,几年来,建筑面积达37.3万平方米。同时,完善了集镇道路、人行道、路灯、给排水、供电、绿化等设施。随着集镇功能的完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迅速兴起,为小城镇周边农户提供了“离土不离乡”的创业平台和条件,吸引了当地村民和外来民工在区内5个集镇建房、购房达12.82万平方米,1261名村民

购车在集镇从事运输业,916人从事餐饮业,1150人从事百货、服装批零经营,201人从事洗理、美发美容业等第三产业,971人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4年集镇吸纳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3393人。

  在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白云区56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较大改善。该区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七通一改一化”(村村通电、广播、自来水、公路、客车、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低压电网改造,村寨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在实现乡乡通水泥路的基础上,又投入6100余万元,新改建区、乡、村公路70余公里,2004年全区通车里程310公里,公路密度1.15公里/每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等级、次高等级公路为框架,区、乡、村公路为支柱的公路网络,“半小时白云”(即从区政府所在地到区内最远的村只需30分钟)基本实现。农村低压电网全部改造完毕,村寨道路实现水泥硬化。2003年起,实施“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建道路、建沼气、建新居)工程,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97.88%,改厕受益户6423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沼气池总量超过1万个,在贵阳市率先消灭了茅草房。该区从2001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目前全区95%以上的农户可以看到37套以上的有线电视;2002年11月起,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逐年增加,2005年参合率达97.55%;2004年起,在全省率先免除农业税及农业附加税,对全区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家庭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白云区充分利用毗邻金阳、地处城郊的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定了“(蔬)菜、花(卉)、(家)禽、加(工)、(旅)游”的都市农业发展思路,努力扩大蔬菜、花卉苗木、畜牧业发展规模。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农技人员的推广,该区将香细菜和反季蔬菜作为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重点,初步建成了白云区黑石头香葱基地和摆茅晚番茄基地两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中,摆茅晚番茄基地的“金摆茅”牌晚番茄获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通过两个蔬菜基地的辐射带动,2005年全区香葱和晚番茄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平均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是种植传统蔬菜或水稻产值的3到5倍。

  白云区花卉产业起步于2001年,种植面积现已发展到1100余亩,成为我省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玫瑰花生产基地。该区发展花卉产业的主要作法:一是建设示范基地,发展户种花卉。建设了新纪园和婕兰两个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生产蝴蝶兰、大花蕙兰等高档花卉,两个基地年生产蝴蝶兰、大花蕙兰25万枝以上。该区另两个花卉基地————青山、小桥花卉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积极从事花卉种植,由贵州东森、昆明海宇等公司提供种苗、回收产品,每个大棚收入2000元以上,使大棚建设规模迅速扩大,花卉大棚由2003年底的84个发展到目前的465个,青山、小桥花卉基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户种花卉基地。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带动作用。在土地政策方面,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在税收政策方面,外商实际投资额占企业工商注册资本金25%以上的,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在投入方面,区财政从2002年起,5年内每年拨出50万元专款,作为花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设立小额贷款,为花农、花卉协会提供启动资金。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升花卉档次,塑造品牌。结合“双带”致富和“远程教育”,举办各种形式的花卉种植技术培训班,为农民提供产前培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市场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邀请省市科研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培训,提升花卉品质。四是搞活产品流通,促进花卉外销。到成都、重庆、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开拓了省外花卉市场。同时,充分发挥村级花卉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市场意识。目前,白云花卉在满足本地市场需要的基础上,还远销到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地。花卉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以人为本,培育新农民

  一是重点抓好种养、加工和营销等本地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三请三送”工程(请专家教授、请致富能手、请行业标兵给群众讲生产技术、管理知识;送致富项目到村,送致富信息到棚,送致富技术到人),着力培育自己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几年来,该区培育了一批本土化的农业种植养殖能手、农产品经纪人,这些农村人才不仅成为致富能人,也成为带动周边农户致富的带头人。二是把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纳入全区教育整体规划,大力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建立起以区委党校、区职校和区劳动就业学校为基地,以乡镇党校为主体,以农村党员活动室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在师资力量方面,乡镇以农业技术人员和党政干部为主体,分别从区科技局、农水局、蔬菜办等单位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组建科技讲师团,利用农闲暑期到各乡村进行培训,并充分利用白云区有线电视“户户通”的有利条件,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三是发挥好农村青年创业服务指导中心(站)的作用为村民发展生产、外出务工、经营销售和兴办实体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对返乡从事农业科技开发的农村人才,给予“五个优先”,即“承包资源优先,资金扶持优先,技术支持优先,教育培训优先,评选成果优先”。农村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兴办经济联合实体达40多个,兴办领办各种“双带”项目320个,建起了3000头种猪养殖基地、1万余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多亩科技杨梅基地,3200亩大鲜桃种植基地、930多个科技大棚示范基地。有700多名致富能人、乡土人才、退伍军人和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已有116名优秀青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通过“绿色证书”培训、“远程教育网络”培训,有1380人获得了“绿色证书”。

  白云区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指导、逐步推开”的原则,从资金投入、科研与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社会化服务以及灾害救助等方面,对全区各专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和扶持。各乡镇积极帮助、引导建立健全各村专业经济协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并初步制定了按交易量分配返还、按交易额返还等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内部监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近年来,该区先后成立花卉协会、蔬菜协会等各类村级专业经济协会36个,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松散的农业经营,转化成为规模化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以前农户自发、零星进行,转变为有组织、有规模地开展。农户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产前培训、产中服务和产后销售上,有了组织保障,提高了农户种植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村级专业经济协会的出现,使白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去的政府行政性指令,转变为农户自发的市场行为,各乡镇由以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者转变成为服务者。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

  一是开展“三清三改”工作。白云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契机,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灶)为重点。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全区80%的村镇基本上达到文明村镇的标准。二是开展卫生乡镇、文明村、文明户、文化特色家庭,“告别传统方式,走向富裕”、“革除生活陋习,走向文明”等系列创建活动,帮助农民尽快实现向市民角色的转换。三是积极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几年来,各村锣鼓队、腰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文体组织不断涌现,“送文化下乡”、“民族运动会”、“苗族六月六歌会”、“布依民间歌会”等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深受农民欢迎。四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积极引导村寨自发组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妇女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白云区已创建文明村寨2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3%。许多村还建起了文化走廊、文体休闲广场、篮球场和图书室。

  以提高致富本领为目标,创建好班子

  白云区按照素质高、能力强、想干事、能干事的要求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采取“下挂”、“上挂”、外出考察、在职培训、异地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村干部自身素质,增长他们“双带致富”的能力。该区从区直各部门选派了12名优秀党员干部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采取异地交流的方式,先后把13位带头致富能力较强的村党支部书记交流到了区内相对较落后的村工作;结合“双千工程”,从区直机关选派了56位优秀党员干部到全区56个村分别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到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更新观念,拓展视野;举办村级干部大专班和优秀青年后备干部中专班,提高村干部文化素质。作者:白云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