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万缕竹丝织成唐寅《八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10:00 南方都市报

  万缕竹丝织成唐寅《八哥图》

  广东唯一的竹编艺人夏荣居担心,堪称“中华一绝”的竹编工艺因学者寥寥而失传

  寻找民间绝艺

  编者按

  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广东的文化生态正面临着尴尬局面: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后学者寥寥而逐年消失;许多传统技艺由于缺乏市场而濒临消亡,不少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资料遭到毁弃。

  去年7月,广东开出了彩、潮剧等51项民间绝艺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省文化厅有关人士表示,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不止申报的51个项目,各种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美术等遍布城乡,尚未来得及进行全面普查,如果再不采取系统保护,这些民族瑰宝都将不复存在。

  为此,本报连续推出“寻找民间绝艺”系列报道。同时,呼吁社会一起抢救陷入濒危境地的文化遗产。欢迎读者致电020-87388888,提供线索。

  一幅唐伯虎的《八哥图》,高83厘米,宽23厘米,粗粗一看还以为是名家真迹。细辨之下,却发现画作竟由一条条纤细有如发丝般的竹篾手工织成,编织者前后花去了一年的时间才“绘”成整幅画作,用掉竹丝近20000条。

  “细如丝、薄如膜、柔如纸”揭阳市揭东县霖磐镇西溪村竹丝编织艺人夏荣居对用于做画的竹丝做了这样的点评。他说,他是目前广东,甚至全国唯一的竹编艺人,他担心的是,他之后,这种始于宋朝、堪称“中华一绝”的竹丝编织工艺极有可能失传。

  巧“竹线”如发可穿过针孔

  在夏师傅的小画坊里,记者观赏了他竹编书画的制作过程。

  一节节精选的翠竹经过去青、刮皮,再削成篾片,最后分解成薄如膜、柔如纸的细竹丝。有的竹丝纤细如发,直径不到半毫米,只要用力稍猛,随时可能折成两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眼前这道精细的工序全靠制作者双手配合一把自制钳刀手工完成。

  已经64岁的夏荣居老人笑着说,只有选材细腻,编出来的画面才能传神逼真。他在削竹丝时是不厌其精,夏日炎炎,家里人正对着风扇吹还嫌热,他却一个人躲到避风处汗流浃背地工作,因为怕辛苦削成的竹丝被风吹乱了。有一次,为了完美地再现画作里一枚精美的小印章,老人凭着自己多年练成的功夫,将竹丝再分解,最终修成的竹丝竟成了可穿过针孔的“竹线”。

  夏荣居老人说,经过锯、刮、片、分、理、浸、染、晒等若干道工序后,才能进入编织,到最后画作装潢入框,起码要经过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抽出来的竹丝才能达到薄如膜、细如丝、柔似纸的要求,织成的画面才能平整、细密和光滑,同时还能带着竹特有的光泽。

  奇画作正反两面都可欣赏

  夏荣居作画用的竹子就是他家乡盛产的灯笼竹。

  出身于贫苦农家的夏荣居自小与竹熟稔,但连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竟会与竹丝编织工艺结缘一辈子。老人告诉记者,他自小家贫辍学,只能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后来幸运地遇到了潮汕著名竹丝编织工艺师陈大凌。陈大凌编织的《梅兰竹菊》画屏曾被选送至北京,被陈毅元帅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国际友人。聪明好学的夏荣居千方百计地到陈家“偷师”,陈大凌为夏荣居的好学所感动,遂将其收为入室弟子。

  从艺50余年来,夏荣居不断地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他创造了“黑白两织全”技法,使得画作正反两面都可欣赏,而且画面黑白分明,增强了审美效果。夏荣居的代表作唐寅的《八哥图》,高83厘米,宽23厘米,采用的竹丝近20000根,整幅画前后花费了他一年时间。

  经他编织的名家作品还有郑板桥的《石竹图》、徐悲鸿的《骏马图》、潮汕名画家刘昌潮的《麻雀戏梅》等。这些竹丝编织画作有的问世已20多年,至今仍完好无损,成为收藏佳品。

  憾子女都不愿当竹编艺人

  夏荣居老人说,竹编作画始于宋代,因为做出来的画惟妙惟肖、易于保存而曾受到一些名士的喜爱。他感到愦憾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如今有志于竹丝编织画艺的青年人几乎没有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事实上,这种竹编做出来的画在市面上价格不菲,夏荣居老人介绍说,一般情况下,一幅竹编画都要卖好几千元,多的甚至几万元,在1982年到1987年这段时间,许多国外的人士慕名前来购买,但现在却鲜有人问津。

  在夏家的庭院里,栽种着一棵棵翠绿色的植物,原来这些都是织画间隙用以“养眼”的。夏荣居老人说:“竹丝编织是一项精细活,再好使的眼睛,只要编上一两个小时,眼前就变得模糊一片,这时就必须停顿下来,望望眼前的绿色盆栽,休息一下才能继续。”编织者就这样长年累月、心无杂念地慢编细织,长则一年短则数月才能完成一幅画作,可谓耗尽了心血。他感叹地说,如今还有谁愿意挨这样的苦呢?

  他的叹息是有原因的,据了解,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尽管儿子和女儿甚至媳妇都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学会了竹编手艺,但是他们认为这种手艺赚不到钱,不愿意继续耗时间。

  本报记者谭林

  图:

  夏荣居用竹篾织成身后的书法作品。本报记者谭林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