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西畔山洲“八年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11:14 红网-三湘都市报

  

“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西畔山洲“八年之变”

  村民准备收获网箱里的鱼。 实习记者 郭立亮摄2006年第一天,环洞庭湖科考队抵达南洞庭湖西畔山洲垸。当地村民张建华将一条小船撑向湖中心,乐呵呵地向我们展示他家网箱养鱼的成果——去年春天放入的200尾鱼苗已经长到二三公斤一条,网一拉起,鱼儿便在水面上活蹦乱跳。

  张建华告诉记者,一口网箱一年能收入200-300元,他家有10口网箱,加上种植柑桔、蔬菜,以及养猪、养鸭、养鸡的收入,他家一年人均收入有七八千元。然而8年前,张建华一家还“非常困难”,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

  以1998年为分界点,西畔山洲垸的200多户人家经历了和张建华一家同样的“8年之变”。西畔山洲垸所隶属沅江市赤山岛南嘴镇伍家嘴村村支书陈先凯介绍,1998年,当地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在已达到2800元。张建华一家的收入,现在在西畔山洲垸只算得上“中等水平”。

  “8年之变”是如何出现的?身为西畔山洲有机农业协会会长的张建华说,这一切都受益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此地开展的退田还湖替代产业示范项目。

  西畔山洲垸位于澧水和沅江汇入洞庭湖的入口处,是洪水肆虐之地。1996年、1998年、1999年,西畔山洲垸3次溃垸,农民财产损失惨重。1999年,西畔山洲垸被确定为首批平垸行洪堤垸,退田还湖1200亩。原本人均1亩多地,退田还湖后人均仅有0.2亩低产田,习惯种水稻的农民生活普遍陷入困境。张建华回忆,那时侯“田没有,鱼也跑了”,是“最困难的时候”。

  1999年底,WWF长江项目将西畔山洲垸列入退田还湖替代产业示范基地,提出发展“适洪型”经济:利用以水资源为主的多种土地资源,发展养殖、种植等多种经营方式,逐渐引入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恢复湿地的同时,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生产结构模式。

  WWF为每户人家投入2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帮助他们开展网箱养鱼、相关种植业及有机农业。WWF长沙办公室负责人张琛博士介绍,现在,西畔山洲的有机农产品已经成功进入了长沙市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WWF这一示范项目的开展,还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对自然、对洪水的认识:“洪水并不一定是灾难,洪水也可以出效益”。千百年来,人与洪水苦苦争斗,在洪水肆虐与经济发展之间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西畔山洲垸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地村民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

  正因为这种探索,专家认为,西畔山洲的经验将“为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本报记者 唐婷 1月1日汉寿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