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自主创新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03: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自主创新榜)
图为袁隆平在湖南湘潭县泉塘子乡的一个超级杂交稻示范田里。

  新华社记者丁文杰摄

  本报记者贺广华周立耘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着力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

  事实表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从今天起,本报开辟“自主创新榜”专栏,刊登我国各个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的典型报道。

  75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这个新年过得格外开心。

  新年前夕,两件喜事接连而至。一是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经过5年的示范种植,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将于今年大面积推广;二是2000万元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科研经费,也如期到账。

  “国家的支持,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坐在他取名“瀑布稻”的巨幅超级杂交稻照片下,兴奋地对记者说,“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杂交稻达到亩产900公斤,这是我立下的军令状。”

  袁隆平院士介绍,超级杂交稻计划始于1997年,第一期亩产700公斤,已于2000年实现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第二期目标亩产800公斤,从2003年起开始百亩片示范种植,到2004年全面达到目标,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年;2005年,在湖南会同县种植的千亩示范片喜获成功。

  “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都是采用常规手段,第三期则运用了分子技术。”袁隆平院士说,“这好比跳高比赛,越往高处越难,必须在技术路径上有新的突破。”

  由于运用了分子技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已有可喜进展。一是从野生稻里找到了两个增产基因,增产能力在18%以上,目前已导入育种;二是正从稗草中寻找有利基因,将其导入水稻种子中,以选育优良恢复系。2005年,继湖南、海南之后,第三个杂交水稻研发基地又在深圳成立。“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稻目标,我有信心!”袁隆平坚定地说。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了袁隆平研究小组;2001年袁隆平获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他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10多项国际奖项。1995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并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院士已历经40余年的不懈探索。抚今追昔,袁隆平豪情满怀:“20年前,我提出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战略,要从三系法过渡到一系法,即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至今,我初衷未改。”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2年,他和他的助手攻克重重难关,率先育成第一个实用的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并于次年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一整套杂交水稻技术形成,并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这项重大研究成果,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其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我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后,在袁隆平院士努力下,两系法杂交水稻历经9年攻关,于199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大面积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院士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一支由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经过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试种获得成功。

  杂交水稻研究的丰硕成果,使我国累计增加稻谷产量约6亿吨。如今,我国年种植杂交稻面积达1500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一来自西方学者的质疑。袁隆平不仅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而且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为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他先后出访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多个发展中国家传授杂交水稻技术。目前,仅越南就已种植杂交水稻900万亩,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国。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唐·帕尔伯格赞扬道:“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袁隆平院士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他新年的最大愿望是尽量减少社会活动,集中精力于科学研究。他对记者说:“我要躲起来做事去。”据袁隆平院士的助手辛业芸透露:“袁老目前身体状态非常好,各项健康指标均十分优良。他爱好广泛,游泳,打排球,骑摩托车,拉小提琴,样样在行。”

  袁隆平院士仍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自我。“科学研究没有止境,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稻谷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袁隆平院士透露,眼下超级杂交稻研究已跨入将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的阶段。展望未来,他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他说:“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年轻一代坚持科学思维,脚踏实地,奋发图强!”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03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