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山里的“愚公”马光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08:18 大众网-齐鲁晚报

  人物简介

  马光业,男,出生于1959年3月,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乡金刚纂村党支部书记。1994年起,他带领全村乡亲开山造路,历时11年,金刚纂人终于穿破北岭,打通了通往省城济南的道路,金刚纂村从此走出“死胡同”。马光业被誉为“当代愚公”。

  11年前,要走出金刚纂村,先得爬出这7.5公里的“老峪”。要到济南,必须兜个大圈子,算下来得五六十公里,来来回回一整天。“不等鸡叫就得出门,回到家就黑了天!”

  上任之初的马光业作出惊人的决定:打通北岭修公路。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人笑得直不起腰:金刚纂村的人“疯了”。

  金刚纂村的200多名村民悄悄来到北岭脚下。“6任村支书都来了,最大的82岁,十多岁的娃娃也跟在屁股后面搬石头,有的妇女用筐篓挑着孩子上了岭……”

  “有了路不等于富。基本的吃住行解决了,我们不光要走出去,还得让人们走进来。”这些天,老马又开始琢磨着开发村办旅游的事儿……

  2005年9月29日,当马光业出现在金刚路通车典礼现场的山坡上时,乡亲们发现,这个11年前的青壮小伙如今已是白发丛生,看着马光业微驼的背,一些村民流下了眼泪。

  11个春秋,金刚纂村村民在这位“愚公”的带领下,硬是让北岭“落”下了38米,打通了村里通往济南的光明大道。2005年12月31日,踏着积雪,记者走近了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村支部书记。一谈到修路,马光业扳着手指头,说起了以前的金刚纂。

  女不嫁金刚纂

  金刚纂村三面环山,唯一的出口是村南面的一条山沟,当地人把这条沟称为“老峪”,要走出金刚纂村,先得爬出这7.5公里的“老峪”。要到济南,必须兜个大圈子,算下来得五六十公里,来来回回一整天。

  金刚纂村的北侧,是横亘东西的北岭,几百年来,北岭堵死了村里通往省城的近道。“不等鸡叫就得出门,回到家就黑了天!”村民们吃尽了翻山越岭的苦头,却只能望岭兴叹。一些在济南打工的村民,无奈把自行车扛到山北侧的村里,每次回济南,先翻过北岭,再骑上自行车。很多自行车在外村一放就是几十年。

  “单是翻越北岭,就得两个多小时,而且非常陡峭。”祖祖辈辈翻越北岭,金刚纂村村民也曾付出过生命的代价———一位马姓村民夜间爬到山头,结果失足摔下……

  北岭也挡住了金刚纂村的致富路。“石头多,光棍多”、“有女垫了栏,不嫁金刚纂”、“姑娘快快长,嫁出穷金刚”……这些都是金刚纂人昔日自嘲的歌谣。村里很多小伙子受不了打光棍的苦,纷纷到外地“倒插门”。

  立志打通北岭

  1994年,35岁的马光业成为村支部书记。“咱们不能吃一辈子穷,咱们不能让爹娘住一辈子草棚,咱们不能让娃娃天天下坑翻岭!”上任之初,马光业作出惊人的决定:打通北岭修公路。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人笑得直不起腰:金刚纂村的人“疯了”。

  的确,开山修路,对于只有600口人的金刚纂村来说,谈何容易?马光业立下“军令状”:这条路关系到我们下一步的命运,我们有可能得十年,有可能得二十年,这一辈子修不完,咱下一辈子接着修!

  1994年11月29日,金刚纂村的200多名村民悄悄来到北岭脚下。“6任村支书都来了,最大的82岁,十多岁的娃娃也跟在屁股后面搬石头,有的妇女用筐篓挑着孩子上了岭……”回想当年的场景,马光业眼圈红了,“我们当时只有五六万块钱,最大的财力就是村民的义务工。”

  11年来,金刚纂村每年修路的时间都在300天以上,不论刮风下雨照样干。马光业带头干活,没听到一个叫苦叫累的。

  1996年7月10日,根据原先的设想,北岭最高坡实行定向爆破:碎石直接抛向一侧的山沟,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这次爆破,共用了7万公斤炸药,威力相当于2.9级地震。

  然而,一声巨响之后,马光业和村民们却傻了眼:原先计划的碎石“不听话”,没有滚进山沟,而是呆在了原地。

  山头爆炸,整整“落”下了38米,转眼间,山头变成了15万立方米的碎石,算下来,足以装满2.5万辆卡车。怎么办?马光业带头推起小推车,再次爬上了北岭。这15万立方米碎石,金刚纂村村民一挖就是两年。

  2005年上半年,修路的最后战役打响了。马光业带领全村老少吃住在山上,一干就是4个多月。2005年9月29日,全长3570米的金刚路全线贯通,与历城区港沟镇的桃科村实现对接,金刚纂村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9月28日晚,村里让马光业写个通车典礼的讲话稿,不喜欢掉泪的老马此时却边写边抹眼泪……

  解决吃水问题

  金刚路的建成,让金刚纂村走出“死胡同”。沿路北行,20分钟即可到达济南经十东路。走在自己修的柏油路上,金刚纂村的村民腰板也直了。村民们没事都喜欢到马路上溜达两趟,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眉开眼笑。

  此时的马光业没有沾沾自喜:要致富先修路,可谁也没说“修了路就等于富”。

  “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还得艰苦创业!”村民大会上,马光业话说得叮当响。在修路的同时,马光业带领村民把村中间的河道棚盖,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小广场。村里还建起了蓄水池,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

  “基本的吃住行解决了,要想富不容易。我们不光要走出去,还得让人们走进来。”这些天,老马又开始琢磨着开发村办旅游的事儿……

  本报记者张伟

  

大山里的“愚公”马光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