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韩国文化由酷转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22:26 环球时报

  1999年11月,韩国“酷龙”演唱组合来华演出成功,当时的韩国大众文化被定义为“酷”。然而,经过6年左右的发展,韩国文化的内涵由时尚、另类逐渐转变为体现亲情、爱情以及用个人奋斗包装着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文化。用韩国《朝鲜日报》的话来说,韩国酷文化已经遇到了“暖流”。不论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大众文化,还是广告、营销潮流,整个社会文化的基调都在从酷向暖转变。

  虽然冬天已经来临,韩国的电视电影却并未酷起来。韩国最近的电视剧收视率排名中,《玫瑰人生》和《布拉格恋人》排在了前列。这些电视剧都是以暖而不是以酷打动观众的心灵。在这类电视剧里,看不到一分手就马上删除手机中恋人名字的“酷派情侣”和明知配偶有外遇,还努力装酷逃避的人物。《布拉格恋人》剧中主人公虽然与新的恋人交往,但是仍然深陷在5年前的爱情回忆中无法自拔。《玫瑰人生》的主人公为了挽回出轨丈夫的心而竭尽全力,最终却被诊断出癌症。《外出》、《你是我的命运》、《智齿》、《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周》等催泪型言情片成为影剧院的主流影片。

  为适应这一社会氛围的变化,韩国公司的营销战略也明显向温暖转变,纷纷采取感性的营销方式。在LG的一款广告中,明星金泰熙和元斌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没有修饰地进行对话。制作公司总经理崔昌熙表示:“在两三年前,为了攻克酷文化的消费群体,产品广告非常突出模特形象酷的一面。但是最近,如何让人产生社会共鸣变成了广告界的首要课题。”广告主题变了,广告画面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表现酷的颜色(灰色和青色)转换成了明亮自然的颜色(黄色和绿色)。原本喜欢时尚小食品的年轻人也逐渐把目光转向泡菜、酱油蟹酱等传统饮食。《朝鲜日报》文章认为,这也是酷文化衰退的表现。

  酷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流行文化。它在20世纪50年代是爵士乐俱乐部,60年代是嬉皮士的反文化运动,70年代则是朋克的天下,到了八九十年代,酷文化成为“时髦”的同义词,直通青少年的心灵和钱包,并开始了它全球化的历程。人们一度认为,追求酷文化的人是不会走回头路的,过分的感情消耗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英国社会学家迪克·庞坦和大卫·罗宾森也认为,“酷”是“脱离和反抗的代号”,因此它一度支配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思考方式和大众文化。特别是,酷文化符合现代社会个性自由发展的潮流,使许多人将“酷”与时尚和超前联系在一起,不“酷”的人则被贴上“老土”、“落后于时代”的标签。

  那么,韩国的酷文化为何会出现衰退?有分析认为,有些人装酷只是盲目地追求时尚,并非出于自愿。这种被强迫的酷容易产生疲劳感。一位作家曾表示:“对于酷,韩国人起初感到非常新鲜,但是随着它变成一种强迫,就衍生出了一种矛盾:因为无法轻松,所以要伪装成非常轻松。这就引起了反作用。”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张辉也认为:“对于在人际关系中寻找生活意义的韩国人来说,好像一开始就与酷不相符。”▲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30日第二十二版)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沈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