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期盼2006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0:00 东南早报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篇

  今年,泉州经济将在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在坚持民营与外资、轻工与重化“两条腿平衡走路”,在坚持“生产性项目先上、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先上”的基础上,在推进产业集群、加强项目带动、扶持民营经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这也是2006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产业经济发展的

思路和主要工作安排。

  ■关键词:产业集群

  壮大产业集群,组织实施“228”产业集群规划,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从发展产业到发展产业集群,这是泉州经济的一次飞跃,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一次深刻思想变革。

  打造“228”产业集群即:两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石油化工、纺织服装)、两个超五百亿元产业(鞋业、建材)、八个超百亿元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其配件、修船造船、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五金水暖、包袋制品)。

  要真正打造这几个巨大的产业集群,首先要走全面提升产业素质之路,企业练好内功,整体行业也就水涨船高。其次,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重大项目布局,充分发挥“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再者,对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下大力气把纺织、服装、制鞋、陶瓷、石材等发展成为竞争力强的产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注重培育新兴产业也是亮点之一。今后,泉州经济的腾飞将依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集约使用岸线和海域,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远洋运输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重点建设泉州湾中心港区和湄洲湾南岸新港区,力争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着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抓好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产业链和重要生产基地项目招商。(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思路,今后泉州经济要拓宽“世界观”,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大舞台,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引进高质量的外资、台资,二是鼓励有自主品牌的泉州企业积极出口,争夺国际市场。

  在引进高质量外资方面,今后泉州将更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和大财团投资,鼓励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力争在承接台湾石化、电子、机械、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上有较大突破。2005年,泉州江南高新园区积极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艾默生电器集团公司,江南高新园区管委会苏子群说:“从园区本身来看,也需要这种大品牌公司进驻以提升园区的档次,通过以商引商来提升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将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2004年,艾默生集团在深圳的分公司上缴的税收就超过3000万元。”

  在拓宽泉州经济全球化的另一方面,泉州将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实施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和经营方式多元化。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泉州出口加工区正是积极推行这一思路的平台。泉州出口加工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首次获得批准的国家级对外开放先进功能的区域。通过实行“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比较优势的泉州企业到境外直接投资,推动一批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

  在盯紧全球市场的同时,泉州今后仍将继续推动国内区域间的协作,主动对接“长三角”、泛“珠三角”产业转移,密切与内陆地区经济联系,拓展泉州发展腹地。同时,积极参与厦泉漳城市联盟,充分发挥外地泉籍商会的作用,大力引进国内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和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投资泉州。

  ■关键词:标准厂房

  引导建设和鼓励使用标准厂房,保障产业集群、重大项目用地。(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土地难”已经成了目前制约泉州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一方面花大力气吸引重大项目进驻落地,这些都是为泉州经济腾飞打实基础,然而如果没有土地的支撑保证,这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2005年,泉州针对可用土地少的难题,提出了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的破解对策,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的意见》,对于标准厂房建设所需土地,主要通过盘活土地存量、置换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等途径解决。

  2005年9月7日,泉州首批标准厂房在惠南工业园区奠基,随后石狮灵秀服装科技园标准厂房、晋江五里工业区标准厂房等纷纷开工建设。2005年,泉州共建成标准厂房面积34.67万平方米。

  ■关键词:创中国世界名牌

  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扶持企业创建名牌、品牌。(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泉州的民营经济经历了“小、散、全”的起步阶段后,已开始走做大做强的路子,在200

  5年,泉州民营企业的“龙头”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惊羡的成绩单:2005年泉州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6件、中国名牌产品18项、国家免检产品38项、中国出口名牌8个、出口免验企业1家。

  目前泉州拥有各类民营企业十多万家,如何在市场上站稳位置,乃至独领风骚?越来越多的泉州企业家认识到,单纯依靠以往“民资、民力、民智”的路子已经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炒冷饭”只会制约泉州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经历过市场残酷洗礼后,一个共识浮上水面:必须走创新之路,才能有生路。泉州政府适时提出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目标,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来求发展。对此,政府方面将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发挥科研机构引领作用,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引导泉州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技术开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使之成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技术标准和名牌发展战略,引导泉州企业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扶持企业创建名牌、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今后,泉州将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使得泉州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早报记者黄祖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民生篇

  “执政为民”的宗旨就是始终将人民生计摆在第一位置。《政府工作报告》从“教育”、“卫生”、“支农”、“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现实、可行、贴切的年度目标,这就是真正的“为民执政”。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从项目、资金、政策上向安溪、永春、德化、洛江、泉港、南安的“老、少、边、岛”和贫困乡村倾斜。(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倾斜”的字眼,而且倾斜的对象是“三农”,可见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要花的心思有多大,下的力气有多大!

  如何扶持?今年,泉州市将“继续搞好扶贫开发,组织沿海县(市、区)与安溪、永春、德化开展帮扶‘结对子’;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安置5000人。”

  “加大对农村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建力度。完成150个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

  ■关键词:抓好全民教育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对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是历年来政府始终追求的目标。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年,泉州将“进一步抓好泉州师院规划建设,继续支持办好华侨大学、仰恩大学、黎明大学、泉州电大等本、专科院校,提高现有高专、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继续扶持和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这些深化高等教育的举措,是提高整个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根本。

  而“至年底争取80%以上的中小学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工作,更是让福祉在全市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中广而播之。

  ■关键词:加大卫生投入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启动市第一医院新院和泉州医疗中心(一期)建设,着手规划建设福建医大附属二院新院。(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随着中心城区的扩大,第一医院外迁至城东片区,以后市民看病也不会老挤在老城区了。

  今年,泉州市还将“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级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12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扶持6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53个‘空白村’设立卫生所,建立乡村医生津贴补助和乡镇医技人员培训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新增德化、晋江等县(市)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上述这些,对广大农民兄弟看病就医来说绝对是个福音。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以下。(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今年,泉州在提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以下”的同时,还提出“加强劳动力培训,实现培训各类劳动力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其中,在“培训各类劳动力”的数量上,比去年整整增加了四倍。

  这说明,政府将在新的一年里,从用工状况出发,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以跟上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保障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1万、41万、47万、33万和29万人。(摘自2006《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今年,泉州除了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外,还提出“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工作,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稳妥推进城镇居民、被征地农民参保扩面工作,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五老’人员、‘五保户’和残疾人、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

  在社会保障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明确提出“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单单这一措施将使全市人民受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地提到“被征地农民”的参保面问题,这就意味着,今后尽管地被征了,农民也不用愁温饱,“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政府也管。(早报记者林福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