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赣鄱时评:请珍惜“专家”称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1:45 大江网-江西日报

  何谓“专家”?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专家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有些地方规定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为专家。由此看来,这“专家”的称号来之不易,通常至少得有10年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而且还需有一定的工作业绩,实可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可以说,被称为“专家”者,其中确有不少人经验多、业务强、品质好,无愧于“
专家”的称号。然而,十个指头有长短,也有少数人虽然头顶“专家”的光环,但所作所为与其身份完全不符。近一段时间,媒体连续披露了一些医疗“专家”有意将患者微恙说成重症、小病治成大病、疯狂骗取医疗费的案例,最为突出的是哈尔滨的天价医疗费事件。何止医疗系统如此?在其他一些行业,少数专家的言行也让人不敢恭维。有的经济学“专家”不切实际地抛出违背客观规律的荒谬论调;有的教育“专家”不管百姓的承受能力为学校乱收费摇旗呐喊;有的法律“专家”竟然公开为罪大恶极的黑社会老大鸣冤叫屈;还有“专家”搞研究、写论文,东抄西凑,草率炮制,以致“大作”空洞无物、错误频仍,等等。这些“专家”的品行,实在令人大跌眼镜,使真正的“专家”蒙羞。

  为何出现诸如此类的状况?追根溯源,症结大致有三。一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心态作祟。有的人虽已身为“专家”、职居高位,但为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吸引人们的“眼球”,或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便轻率抛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悖论;或将西方的“洋垃圾”视为珍宝,鹦鹉学舌地卖弄一番。二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秉性所致。有的人不愿下工夫、花心血进行学术研究,但又想捞取科研经费、获取科研奖励,于是就摘抄拼凑、粗制滥造、敷衍应付,弄出一些纰漏百出的“成果”以图蒙混过关。三是见利忘义、“钱”迷心窍的品性作怪。有的人认为高级职称到手,专家的身份已定,既不缺名气,也不缺地位,缺的只是钱,便把赚钱当成自己的最高奋斗目标,因而弃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专家”头衔招摇撞骗,做出一些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伤天害理的事来。归纳而言,皆因忘乎所以、追名逐利使然。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专家是集智慧、知识和能力于一身者。因而,专家是不少人关注和敬重的群体,也是不少人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有鉴于此,身为专家就应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专家”称号,切不可借身份之便大放厥词,切不可为捞取名利不择手段,切不可用一技之长敛取不义之财。

  那么,身为专家如何才能做到行得正、走得端,名副其实、不负众望?除了要强化法纪观念,还要着力加强思想修养,明确人生价值,陶冶道德情操。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作为专家,要继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受人尊重,就需要加强这种修养,提高这种境界,志存高远、淡泊名利、谨言慎行。干事情,务必牢记人民的利益,摈弃杂念,克制私欲,事为民所做,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学问,务必不负组织的重托,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神,深入调查研究,客观认识事物,辩证分析问题,提出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发展的真知灼见。

  珍惜“专家”的称号,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此理,每个专家都应铭刻于心。(王中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