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教科网十年建成世界最大双栈城域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3:22 东方网

  “感谢上海教科网,它圆了我的本科梦。”王励,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的一个普通村民,1999年她考入上海电视大学学习,每星期要花三个多小时坐船渡江去上课,虽然咬牙完成了专科学业,但因为精力有限不得不放弃了“专升本”。而当2002年上海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上了崇明岛,“专升本”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已经结婚生子的王励在崇明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

  今天,上海教科网整整十岁了。从1996年1月4日正式开通,十年间,教科网已将高教、成教、职教、基教、幼教网络化建设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局,教科网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化城市、全体市民终身学习的一张不可替代的网。

  飞跃———新一代教科网采用IPv6技术

  1994年,市教委就开发上海教育网络的可行性、规划等问题征询专家意见。上海交大教授汪为农回忆说:“项目刚确立,从上海长江计算机公司借来了5台当时很宝贝的‘586’,大家就干了起来。”

  1995年,上海教科网带宽只有64K,主干节点高校为复旦、上海交大等八所高校;从1999年到2001年,主干带宽一下子升至1.25G,教育城域网由高校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延伸,初步形成“一网五环”的格局;2002年至2004年,“校校通”工程将上海教育城域网推进到全市中小学校,各区县的区域专线网络覆盖了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

  2005年1月15日,新一代上海教科网———N-SHERNET正式开通,它采用了最新的IPv6技术,是世界上最大规模IPv4和IPv6双栈城域网。开通仪式上,N-SHERNET展示了一项绝活: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专家通过新一代网络完成了一次远程手腕跟腱手术。

  “IPv6技术下的IP地址是原IP地址数的近1600亿倍,打个比方,扩展后的IP地址量足够给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发一张唯一的“IP身份证”。市教委信息中心主任陈海强说。

  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平等分享

  不断更新的硬件条件为教科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海岛的居民也能享受与城市相同的教育,是建设上海教科网的目的之一。”市教委主任张伟江强调,“教科网的价值是为教育的全过程服务。”

  在二期课改推进过程中,教科网提供了整合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教材的教育信息化环境,目前全市19个区县基本上都有各自的资源库;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中,教科网推进建立了“Intel未来教育”市级培训基地4个、区级培训基地66个,1.3万名教师接受了培训;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科网积极推进基于网络的学籍电子化管理工作,学前教育“园园通”工程已进入正式使用阶段;在加强薄弱初中建设工程进程中,教科网将网络延伸到每一个区县,使郊区孩子能得到与中心城区一样的教育资源。

  如今,教师可以在教科网上进行课堂教学和科研,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查。教科网也给学生提供了网上学习和开展活动的环境,并给家长提供了家校互动的新平台。

  展望———每位学生都有网络“自修室”

  新一代教科网开通后,首先应用于高校的科研、网上远程教育、高速计算、远程医学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今后的远程教学将不再是网上看看笔记或是录像,而是每位教师都能拥有一个网络教室,挂牌授课;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网上“自修室”;进行网上科研的研究者,将不再是发两地E-MAIL,而可以运用键盘交互摆弄3D模型,快速演算天文数字……

  陈海强向记者描述了上海教科网的总体建设目标:将本市所有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科研单位连入上海教科网,并与国内其它地区网及因特网互联互通,实现上海市与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科技合作和资源共享。“上海教科网经过下一个10年建设,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育服务将面向全社会,每个上海市民都能通过信息化建设享受个性化的优质教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