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教授与本科生(言论经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4: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论及大学,过去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大意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讲这句话的时候,大约是在1931年12月3日,距今日已有70多年了。在今天,大师虽然仍在大学之内,但与梅先生所讲的含义,似乎有些许出入。细究,大师都在大学的什么场所工作,对教学质量有相当影响的却不多了。

  曾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的翻译家许渊冲在《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

大学》一书中说:“这一年度的“大一国文”真是空前绝后的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我这一组上课的时间是每星期二、四、六上午十一时到十二时,地点在昆华农校三楼大教室。清华、北大、南开的名教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魏建功讲《狂人日记》等等。”这些情景,与其说是战争的特殊环境造成的,毋宁说是先进知识分子管理大学教育的理念所致,是杰出教育思想的一贯体现,它并没有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早在西南联大成立之前,无论是北京大学还是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名教授都给普通大学生上课,甚至上大课。为人熟知的清华大学四大导师,并不是只给研究生授课,有的也给本科生授课。南开大学也是如此。何廉先生回忆南开大学时说:“一位教授负责的教学包括四门每周三个学时的不同课程,每周总共十二节课。要胜任这么重的教学任务,备课工作是极其繁重的。回想起来,我们每个人确实都是以一种献身精神工作的,大家都全力以赴,尽量当好年轻一代的师表。我们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学生身上,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南开校园,教授中没有一位到别处兼职的。”实际说来,这是一种传统,一种教育理念。在抗日边区的延安鲁艺,名教授都上课堂,因此才有高质量的学生从校园走出来,才有一代又一代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才。

  可惜的是,时下有不少学校,教授已经不再给本科学生上课,只有研究生才有机会目睹这些名师的风采。现在有一句很出名的口号叫“创办一流大学”,不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很轻松,像念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其实没有一流的教育者,哪里来的一流学校?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在就职时说:“我们的知识,固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在梅先生的心目中,教授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教授对一个学校是多么重要。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现在的教授都在搞所谓的研究,都在研究生的课堂上开金口。大凡人们评价某个高校的师资力量,有教授若干名,博士若干名是必谈的内容,只是没有几个人再问:这些教授等等,与本科生的教学有联系吗?有人揶揄说,现在的研究生除了外语好一点,比本科生强不到哪里去。话虽难听,也不科学,却可以寻出一点理由:读本科的时候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只能读了研究生再去补,从某一方面讲二者不是等齐吗?

  其实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很关键的环节,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明确规定,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这有相当科学而且合乎逻辑的理由,接受专业领域名人授课的机会,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可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说起来这并不多么独特,只是他们能够很好地秉持这一理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1月04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