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市场化青羊换新颜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5:26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青羊区环卫清扫作业层面市场化改革创新纪实 2005年10月1日,是青羊区环卫清扫作业市场化正式运作的第一天,该区市容局局长郑鸣特别值守市民举报热线,听取关于市容环境的意见、接受并处理投诉。然而让郑鸣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热线电话面前呆了一整天,没有接到一个关于市容环境的投诉。到晚上下班后,郑鸣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整个国庆大假期间,值班的同志也破天荒地没有接到清扫保 洁的投诉电话,没有被叫到清扫现场“救急”!大家安安稳稳,畅畅快快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同志们都在议论假期的“怪事”,不由得感慨万分:环卫清扫作业层面改革平稳过渡、成功开始。市容局终于不再是集“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的双重尴尬角色,从现在起,将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能职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裁判员”——环卫行业的监督管理者。 如今,穿行在青羊区,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环卫工人,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他们穿着印有不同公司标志的黄色安全背心,戴着工作帽,拿着撮箕和扫把,全天候一丝不苟地巡回保洁,那流动的黄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干净、整洁的城区装点得更加靓丽。这一切却来之不易!改革的成功,凝聚了所有参与改革工作同志们的心血,是大家团结一心,精诚合作的结果,回想起改革的艰辛历程,不由得感慨万千,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年的耕耘终有收获! 过去:数把扫帚割据混战清扫状况不尽人意 病因:多头作业多头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历史原因,青羊区的清扫状况十分复杂,一直由多把扫帚共同作业:主街干道是由区市容局下属的8个市容所负责清扫,经费由区财政支付;城区内8个辖区的中小街道,由各个办事处的民办清洁队清扫,经费来源于收的清洁费;城外的6个辖区,由各个办事处委托的清扫公司清扫,经费自筹;生活小区由物管公司清扫,经费来自住户交的物管费;出入城道路由城西路政所清扫,形象地说是“几把扫帚割据混战”的状况,作业范围交叉,管理部门多,经费渠道不统一,清扫质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工作难协调,职责难划分。为了搞好环境卫生,每到过年、过节或有接待、检查,都要搞全民动员,突击创建,然而都是“一抓就净,一放就脏”,群众意见很大。这种管理不顺,体制不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本区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对策:市场手段一把“扫帚”扫青羊 过程: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平稳过渡 从2004年底起,青羊区就在酝酿环卫市场化改革。区政府将此重任交给了区市容局,由其牵头负责组织实施。接到这项任务后,区市容局立即进行安排部署,抽调业务熟悉、责任心强的精兵强将搭建改革工作班子,深入到14个辖区,会同街道办事处城管科的同志,做好摸底调查和资料统计汇总,为改革打下坚实基础。按照《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报请区政府同意,成立了青羊区环卫市场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青羊区环卫清扫作业层面市场化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内容、实施步骤、责任分工、纪律要求,积极启动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工作。 为稳妥推进、切实维护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精神,就社保、补偿金、人员分流安置等核心和敏感问题进行反复磋商,扬长避短,出台了人员安置、社保缴纳、补偿金发放等一系列政策,通过14个街道办事处和区市容局“一对一”地做宣传解释工作,赢得了环卫清扫工人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发生群体上访等不稳定事件。 2005年8月起,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几把扫帚合一:各辖区的“几把扫帚”合一,科学划分段面,将清扫作业服务对外公开招标。全区共划分为12个标段,招标的作业内容有:清扫保洁(道路清扫保洁、绿化带及小游园清扫保洁、果屑箱清掏、垃圾中转房管理)、环卫设施管理维护。 八个市容所合一:区市容局的8个市容所合并为1个市容所(草堂市容所),负责草堂辖区的清扫保洁和全区的公厕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 人员安置“人性化”:对于从事环卫工作的临时工,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由清洁公司接收,优先聘用,无故半年内不得解聘,既解除了工人的后顾之忧又为公司运行提供了熟练工,在清扫质量上得到保证。在10月份,按照政策规定,给1400多名临时工办理了社会保险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使“环卫世家”、“失岗”、“劳动补偿”等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有98%的临时工进入了中标公司继续工作。 核定面积,计算经费:在倡导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指导下,组织市容、财政、审计、政府采购办及各街道办事处专业人员,重新丈量和核定了清扫面积,弄清了“家底”,做出清扫经费预算,为实施招标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新活力:蚕蛹化蝶破壳而飞品牌运作 新体制:大环卫、全覆盖、市场化、一条龙 经过长达一年的辛勤努力和攻坚克难,青羊区的环卫清扫作业市场化改革终于圆满完成,新的环卫清扫队伍经过从蛹到蝴蝶的蜕变,破壳而飞,带来市容环境工作的新气象,显现出新活力。 清扫保洁质量明显提高,群众满意:“鸡鸣即起,洒扫庭院”,对城市这个大家庭而言,清扫保洁贵在扫得早、扬尘少、管得细、保持久。改革后,实行标准化作业,定人员、定段面、定时间、定责任,检查考核的制度条条逗硬,环卫清扫质量与以前大不一样:城区内中小街道和场镇道路全部实行了夜间延时保洁;一级道路每周不少于两次立面灰带的清洗;11个垃圾袋装化辖区实施了“垃圾不落地式”直运,有效地缩短了垃圾滞留时间,减少了二次污染;3个垃圾桶装辖区的1007个垃圾桶,原除运完毕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现由中标公司落实专人管理,及时打扫桶周边垃圾,并清洗归位……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夸在嘴上,支持在行动上!从10月份起,关于清扫保洁的投诉呈直线下降,行业调查满意度呈直线上升! 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政府满意。此次环卫清扫作业层面的市场化改革,大胆突破传统观念,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把“扫帚”交给市场,使区市容局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双重尴尬身份中摆脱出来,专心当好“裁判员”,加强监管,提升市区街道保洁质量,体现了“管干分离、重心下移”的环卫体制新要求,同时,“一石击三鸟”,形成“大环卫、全覆盖、市场化、一条龙”的环境卫生管理和作业新体制。 对内承包,实行企业化运作,建立起严格高效的经济管理责任制。区市容局结合草堂市容所的工作特点,积极推行了以“经费定额承包,人员优化组合,质量统一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责任制,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等、靠、要”的传统意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和重要景点接待任务的落实。 公开招标,建立竞争新机制。在环卫体制改革过程中,将12个标段的清扫保洁作业服务权向社会公开招标,按照环卫作业标准全面实行“五定一组合”,即定人员、定岗位、定时间、定标准、定面积和优化配置组合人员;以工作量和清扫难度核定经费,确定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实现了环卫管理与作业的有效分离。 以质论价,建立经营管理新机制。此次改革,推行了“以量定费,以质论价,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的改革措施,环卫清扫作业服务费由区政府统一“买单”,实现了“费随事转,以费养事”的目标;实行市场化运作后,全区环卫作业经费为1620万元/年,比原来低70.4万元,而清扫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环卫经费的有效使用率;9个清扫保洁公司都在各自的作业范围悬挂了监督标志牌,明确清扫范围、责任区域、责任人及保洁时间,并公布了监督电话,使工作质量与工作经费真正挂起钩。 培育市场,环卫行业满意。环卫作业层面市场化改革吸引了大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两次招标共有60多家清扫保洁公司参加招投标,不仅有市内的公司,而且还有遂宁等市外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参与打破了市容局、各街道办事处等分别管理主街、中小街道的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将清扫保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能够实现管理统一,使资源优势变成服务优势、市场优势,促进了环卫作业公司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推动了我区环卫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已有几家公司显示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年底前所有在该区中标的公司均参加了兄弟区的招标工作且成绩喜人,有望成为行业领军代表;环卫改革后,打破了旧体制的约束,过去的那些表现优秀的临时工由于身份等原因,不能当管理员,如今被放在重要岗位大展才华,找到了自己发展的舞台。 对原区市容局8个所的环卫正式工,合并后采取工种自选(街道清扫、公厕管理、质量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重新安置人员,打破了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格局,形成了“能上能下”、“在岗要出力,质量管理出效益”的新局面。许多职工感受到市场的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掂量这个“饭碗”的含金量;质量、效率、责任这些词汇也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心中,更加珍惜岗位,积极努力干好活路,给社会清洁公司树立好榜样。 继续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增强城市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制定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为建设“文明青羊魅力青羊”而努力奋斗。新年伊始,青羊区市容局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创新、新的征途……本版采写钟智勇王晶汪光辉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