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胜在决策 互利共赢(自主创新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5: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杜若原

  2005年12月29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9号机组通过验收正式运行。这台由东方电机厂制造的70万千瓦特大型水轮机组,与左岸其他机组一道接受了严格的运行考核后,开始输出强大的电流……

  在此之前,由哈尔滨电机厂制造的14号机组,也顺利“过关”投入运行。专家评价说,国产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投产,不仅标志我国已具备了独立设计、制造70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实力,并跻身世界水电设备制造业先进行列,而且表明,我国企业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可以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作为三峡机组国产化战略的亲历者,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对记者说,三峡的成功得益于高瞻远瞩的国家决策和合作共赢的开放理念!

  三峡工程设计安装26台70万千瓦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在此之前,我国只有自主设计制造3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按照国外惯例,从32万千瓦机组到70万千瓦机组,一般要有近30年的技术积累。当时我国如果完全依靠自主设计制造70万千瓦特大型机组,可能难以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工期和一流质量,也难以追赶世界技术进步的潮流;如果完全依靠国外进口,不仅增加工程建设成本,而且永远摆脱不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考虑,明确提出依托三峡工程,走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国际招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一流产品装备三峡,确保工程质量;同时通过技术转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让国内企业作为技术受让方参与机组的设计和制造,全面提升我国机电装备制造业水平。

  1996年6月,三峡总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三峡左岸电站将一次采购14台单机额定容量为70万千瓦的机组。然而,当世界上10多家一流的企业组成了6家集团参加投标时,看到标书后却全都傻了眼。标书规定:我方要求投标者与中国有资格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关键技术;中国制造企业市场份额的比例不低于总价合同的25%,后两台机组以中国企业为主提供整台机组。在项目实施阶段,中方企业要派人参加试验、联合设计和技术转让培训。

  李永安说,在发布招标公告前,三峡决策者通过仔细缜密地分析,一致认为当时国际水电市场处于萧条时期,三峡水电这块“大蛋糕”,将把急于“觅食”的国际水电巨头的目光全部吸引过来。正是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外方心理的准确判断与把握,使中标外商充分满足了三峡工程招标文件要求,承诺全面转让机组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中方想要的就是核心技术。李永安多年从事水电建设,他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在水电建设中也引进过国外的设备,也要求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但并没有得到核心技术,出现重复引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产品依赖进口。三峡左岸电站技术转让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市场机制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了核心技术。

  CFD是水轮机三维流体动态分析软件,是水轮机组的核心技术,运用它可大大节省时间和试验费用,提高机组性能。哈尔滨电机厂曾想出价3000万美元仍未达成引进协议。现在三峡公司支付1635万美元,买到了哈电和东电提出的他们最需要的水轮机和发电机十多项关键技术,其中也包括CFD。

  三峡公司为引进技术付出了学费,李永安认为这笔学费是值得的。他算了三笔账:通过三峡工程左岸的技术转让,推动了我国机电装备自主创新;采购方降低了采购成本;转让方也从中受益。

  “老外的技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三峡发电机组水轮机转轮的主要设计者刘胜柱,如今这样评价他的外国老师。国外一家著名公司交付给三峡的左岸转轮,在性能上虽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稳定性方面没有全面达到合同要求。这一问题被写进了三峡右岸机组的招标书中: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优先中标。刘胜柱和他的同事在右岸新转轮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稳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完全消除了转轮缺陷。

  哈电机与东方电机不仅在三峡工程中成为最大的赢家,而且成为全国水轮机发电机组市场的最大赢家。据不完全统计,哈电机签约的像三峡这样的巨型水轮发电机制造合同将近30台。今天他们已经开始将部分业务转给国内甚至韩国的企业去做了。

  在向中国企业转让核心技术之后,参与三峡工程的国外几大水电机组巨头分别在天津、杭州等地建立了合资企业,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特大型水电机组生产企业;他们当年的学生哈电机和东方电机,则经常与这些合资企业在中国和亚洲的水电项目中同台竞争,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特大型水电机组制造中心。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04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