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处理”的玄机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8:29 中国新闻网 |
对于牵涉湖北省襄樊市相关单位以及县市“一把手”30余人、厅级干部11人的孙楚寅案,据《南风窗》杂志披露,当地从上到下都采取“低调处理”的姿态,审理此案的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仅向媒体提供了一份极其简略的“通稿”。这种“低调处理”,并非孙楚寅案的独创。李真案被揭露时,连“秘书问题”也在当地变得十分敏感,有关“秘书问题”的文章很难见报,估计也是一种“低调处理”。福建的“三光书记”,省外媒体议论得沸沸扬扬,省内却噤若寒蝉,一家电视台转播了新华社有关新闻,责任人还受了处分,大概是有违“低 调处理”的原则吧。“低调处理”自然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不得已的苦衷。 窝案串案涉及面较广,牵涉的人较多,可谓盘根错节,拔出萝卜带出泥。孙楚寅案就带出了不少人,但也有人怕这“口子”越开越大。何况还有不少根根须须,虽不够“进去”的资格,却也与当事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向谁行贿,谁受了谁的贿;谁走了谁的门方才得到提拔,谁卖官又卖给了哪些人……凡此种种,你在媒体上说一次,人家那根特别敏感的神经就绷紧一下;你说的情节越细,人家便越是心惊肉跳。在某些领导看来,这或许都不利于当地的“和谐”,于是就“低调处理”。 违法违纪行为往往有相通相似之处,气候与土壤一致,违法违纪案件就更为相似。如何行贿受贿,如何买官卖官,找什么突破口,怎样把握时机,虽然各人有各人的招式,却又万变不离其宗,而且也与当地的土政策和潜规则密切相关。你把当地窝案串案中人的言论行为报道出来,不啻挂出一个标本,使一些人如芒刺在背,浑身不自在。在某些领导看来,这或许不利于当地的“稳定”,于是就“低调处理”。 这种“低调处理”也叫冷处理,旨在逐步淡化人们对某人某事的印象。碰到这样的事,不向社会与公众作一个交代说不过去,那种统一口径、统一调子的“通稿”就作为“低调处理”的方式应运而生。细心的人或许还会发现,这种“通稿”在媒体出现时往往被置于最不受人们关注的时段或版面,很能体现“低调”的特色。 “低调处理”维护的稳定与和谐,只是官场的稳定与和谐,而不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老百姓希望有更大的知情权,知道更多的内幕和细节,这并不是他们惟恐天下不乱,也不仅仅因为他们都有“好奇心”。民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密切相连。不能通过大量鲜活的材料反映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民主监督就会大打折扣。“低调处理”直接影响的就是他们的这种知情权。 这种“低调处理”往往引出如下现象:当地记者不便采写当地的案件,而去采写外地的此类新闻,这叫“兔子不吃窝边草”;当地媒体不便报道当地的案件,而转载外地媒体的有关报道,这叫“出口转内销”。 (中国青年报 宋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