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票、券取代钱、物,折射救助新理念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0:52 新华网 |
新华网上海1月4日电(叶锋 肖春飞)岁末年初,上海长期实行的“送温暖”方式悄然“变脸”:前呼后拥把钱、物送上门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发下各种票、券,让困难群体自己“消费”。 “爱心屋”是华东师范大学不久前推出的帮助贫困生的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学校接受校内外的捐款捐物,集中在“爱心屋”里,清洗、消毒,标价,上架,同时印制面额为50 、100、150的免费“领用券”发放到各个院系的贫困生中,他们可以自主挑选个人所需。在曹杨新村街道的一家“爱心慈善超市”里,衣架上挂满了商店和居民捐献的毛衣、外套。家住此地的丁老伯说,他需要什么,就跟街道的干部说一声,填个表、拿个单子就可以到“爱心慈善超市”领了。在寒冬里痛快洗个热水澡,曾经是上海一些孤苦老人的奢望,如今他们不再为此发愁。上海市沐浴行业协会从2006年1月1日到3月31日,将在全市开展“助浴活动”,向各区老人发放18万张洗澡票。老人们凭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去遍布全市的1200多家大众浴室免费洗澡。 有关人士认为,跟过去“送温暖”相比,票、券取代钱、物,捐助人与获捐者不再面对面,困难群体的自尊得到保护,体现出一种钱物之外的人文关怀。而此前,不少帮困方式常常给受助方带来“温暖的烦恼”。 华东师范大学勤工俭学中心主任王骏介绍,过去每年冬天,华东师大都会给贫困生公开发放款式、颜色统一的外套,结果有许多人宁愿受冻也不愿意穿,因为他们觉得衣服简直就是贫困生的一张“标签”,所以学校只好改变做法,改发穿着看不出来的保暖内衣。“贫困生大多敏感而自尊,因此在物质上给于帮助的同时,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王骏说。 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周国雄说:过去扶贫济困,不是领导上门慰问送点水果和慰问金,就是搞个现场捐赠仪式。“这些活动逢年过节时搞一搞还可以,但平时这么搞就不行了,一是现场捐赠数量并不是很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二是没有考虑困难群众的尊严。” 而票、券取代钱、物,使救助帮困形成了长效机制,使“新年送温暖”变成了“四季送温暖”。 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骏教授说,过去年底的“送温暖”活动常常被赋予较强的道德含义与政治含义,而如今,以票、券取代钱物,说明政府和社会正在建立一种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帮困长效机制,扶贫济困面越来越大的同时,道德含义、政治含义以及人为“作秀”成分正在逐渐淡化,与此同时,困难群体的尊严被看得越来越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