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近看《纽约时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3:12 人民网

  

近看《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公司大楼正门入口处(邹德浩摄)

  在美国的新闻媒体中,《纽约时报》是处于龙头老大地位的。曼哈顿著名的“时报广场”就是因该报旧办公楼在此广场一端而得名。权威的美国《财富》杂志自2001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将《纽约时报》公司评为美国出版业中“最受赞赏的公司”当中的第一名。记者常驻纽约,得以与《纽约时报》的记者、编辑和工作人员有较多的接触,也多次到《纽约

时报》参观访问。近距离地看到了《纽约时报》的方方面面。《纽约时报》公司总部位于曼哈顿西43街229号,那是一栋在纽约并不十分起眼的大楼,《纽约时报》在此大楼内编辑出版已经有92年了,但其建筑仍保留着上世纪初的风格。在大楼内,平日有5000多名员工上班。其实《纽约时报》公司是一个庞大的媒体集团,共有员工1.2万人。公司旗下拥有《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波士顿环球报》,以及其他16家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报纸、9家电视台、2家纽约电台和40多个网站,年营业额在2004年达到33亿美元。《纽约时报》是公司的主力旗舰,历史最为悠久,影响也最为广泛,所以一般人仍习惯性地简称其为《纽约时报》。

  从地方小报变成全国性大报

  《纽约时报》原名《纽约每日时报》,创刊于1851年9月16日,创刊人为亨利·雷蒙德和约翰·琼斯。在三楼的编辑部入口处,至今还展示着第一张《纽约每日时报》的原件。有点泛黄的整张报纸除了没有照片之外,已经很像一张大报的模样了,这在150多年前是很了不起的。

  亨利·雷蒙德在美国新闻媒体的发展中是位有影响的人物,他在1856年组建了美联社。至今,这一报一通讯社仍在美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纽约时报》1859年9月14日改用现名,该报创刊时是一家不大的报纸,后因经营不善赔钱很多。1896年犹太人奥克斯将其买下,并采取薄利多销、减价和增加报纸内容等办法,使报纸发行量扶摇直上,成为全美最大的报纸。在奥克斯的主持下,《纽约时报》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当时最新的技术,如电话、电报、打字机、照相机和电脑,因而也在发布新闻方面抢得了先机。如最先报道了“泰坦尼克”号的“冰海沉船”,甚至最先报道了1904年日俄在中国黄海的大战。在报道风格上《纽约时报》也独树一帜,在全世界的报纸中唯一刊登了一战后《凡尔赛条约》的全文,1955年又用32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雅尔塔会议的记录全文。这些都成为美国新闻媒体的经典之作,也为《纽约时报》赢得了记录历史权威的声誉。

  奥克斯为《纽约时报》奠定了成为大报的基础,因此,在《纽约时报》公司总部大楼的入口处就放着他的铜像。而以后历任的报纸发行人都是其女婿和孙辈,目前的公司董事长兼《纽约时报》发行人小阿瑟·苏尔兹贝格才53岁,也算正年富力强。该报副总编辑克莱格·惠特尼对我们说:“以前,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日报,《纽约时报》也是地方性的报纸。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纽约的影响越来越大,《纽约时报》的发行已经扩大到全国。如今《纽约时报》通过卫星传输版面在芝加哥、波士顿等20个城市同时印刷,在纽约地区以外的发行量也占到了总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从而成为真正的全国性大报。”

  《纽约时报》平日发行量为110万份,周末发行量为170万份。其中约三分之二的读者在大纽约地区。《纽约时报》全国版每天出版2次,纽约地区版出版3次。每次刊登消息约17万字,有2/3版是广告,每份报纸一般为100版,售价1美元。星期日加上旅游、房地产、休闲等内容可出版200版。1992年4月发行俄文版,这是这家已有百年历史的报纸第一次发行外文版。《纽约时报》的读者绝大多数是个人自费订阅,除去50多万份送报上门外,其它都是零售。每天早晨人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上班族在路边的报亭中,买一份《纽约时报》,利用乘地铁或公共汽车的时间,翻阅当天的新闻,这已成为很多纽约人开始每一天生活和进入工作角色的重要习惯了。

  惠特尼介绍,《纽约时报》目前在美国国内有35个分社,在国外有28个分社、50个记者站,其中有3个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他说:“《纽约时报》新闻部内的编辑和记者有1200多人,他们的工作是分开的。从工作性质上看,我们对编辑的要求高于记者,编辑有权对前方的记者提出采访要求,并对记者发回的稿件进行修改或重写。而编辑多是资深有阅历的专业人员,也有的编辑以前曾做过记者,有丰富的采访经验。”至于工作人员的薪水,惠特尼只透露刚到报社的新手年收入在6万美元左右,中级记者编辑年薪为14万美元,高层领导收入可以达到年薪30万美元左右。这种收入水平在全美都是比较高的,也符合《纽约时报》的地位,因此能吸引有才能的人加入《纽约时报》。

  每个部门的文章都想争上头版

  《纽约时报》对发生在美国和全世界的大事均作报道,因而被称为“档案记录报”。该报头版都是国内外重大新闻,因此什么新闻上头版就成为各新闻部门主管编辑每天争论的焦点。三楼编辑部有一间不大的会议室,这就是决定每天版面的“战场”。惠特尼说:“我们每天开三次碰头会,一次在早上9点布置任务,第二次在中午12点汇总消息,第三次在下午5点安排版面和定稿,并确定头版的新闻。”在通常情况下,参加中午碰头会的有20多位负责国内、国际、经济等版的主编。作为值班副总编辑,惠特尼说:“我每天必须看所有的新闻,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在碰头会上,就像在一个市场上一样,各部门负责人千方百计地想把本部门的文章‘卖出去’。大家七嘴八舌,争来争去的目的都是想上头版。实在定不下来,到晚上10点最后定稿时,总编辑才会拍板定案。”在整个报纸出版过程中,各部门的编辑与记者都是一对一地进行合作,对重大新闻进行跟踪,随时更换版面,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详尽的内容告诉读者。

  《纽约时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非常重视国际新闻。它的报眼上印着该报的名言:“本报只刊登所有合适印刷的新闻”,并不区分国际和国内新闻,可谓一视同仁。这从该报的创刊号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这张创刊号的头版中,国际新闻占了很大的篇幅,不仅有欧洲的新闻,还有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新闻。可见当时该报的编辑已经有相当广阔的眼光,这是非常难得的。直到现在,在美国所有的大报中,《纽约时报》仍是刊登国际新闻最多,而且重大国际新闻天天能上头条的报纸。以岁尾年初为例,12月31日的头版就有中国和埃及的两条,还配有一张21X14公分的照片,在2006年元旦这天的头版中,就有联合国和尼日利亚的两条新闻。多的时候,国际新闻能占3至4条,显得很有大报的气派和胸怀。在国际部,有35名编辑负责14个版面。记者在参观时发现,墙上挂着12个显示世界不同地区时间的钟,不过在原先标有莫斯科时间的钟表下面,已经贴上一个手写的“巴格达时间”,显示出现在巴格达新闻的数量和重要性已经超过莫斯科了。

  由于一般美国人都对《纽约时报》的权威性很认同,该报编辑部非常重视能反映报纸立场的社论撰写工作。社论部与新闻部在《纽约时报》内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二者互不隶属。新闻部只负责“客观报道新闻”,让读者自己作出判断,记者不能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社论部则代表报社立场,每天发表三、四篇社论,有30多人专门负责写社论,有专门的主编。《纽约时报》有两个言论版,除了社论外,报纸还刊登一些专栏作家、专家和普通读者写的文章,以及读者来信,但这些文章都只代表作者个人意见,报社概不负责,这也算一种言论自由。当然《纽约时报》的舆论倾向也是很明显的。它代表美国社会中的自由主义派别思潮,虽不能算是民主党的喉舌,但对布什总统所代表的共和党保守主义政策的批评还是相当尖锐的。

  在摄影部,一些《纽约时报》的经典照片反映出该报照片新闻的成就。其中反映“911”恐怖袭击的一组照片,都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在公司董事会会议室入口处,还赫然放着一份报道“911”恐怖袭击的报纸,世贸中心双塔在烈火中燃烧的照片和消息都放在头版最显著的位置。公司董事会议室内,四面墙壁上挂了200多幅有亲笔签名的名人照片,人们在众多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访问过《纽约时报》的许多著名政治人物:邱吉尔、曼德拉、蒙哥马利元帅、约翰逊、卡特、老布什、克林顿等。这些照片绝大多数都是黑白的,那一张张颜色已发黄的照片,既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又会时刻让人联想到《纽约时报》在美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的重要作用。

  “名记走廊”激励记者为报社努力工作

  《纽约时报》的名声是建立在它对重大新闻事件的高质量的报道上的。这些报道都先后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励—普利策奖。到目前为止,《纽约时报》已经获得了113个普利策奖,在美国所有的新闻媒体中是最多的,它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名记者。

  在《纽约时报》11楼通往餐厅的路上,有一个50多米长的“名记走廊”,荣登“名记榜”的记者都是《纽约时报》历年来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他们每个人的大幅照片和得奖记录,都镶嵌在一个80X60公分大的镜框内,非常醒目。从统计数字看,最早获得普利策奖的时间是1918年,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女记者是麦克科米克,她的得奖时间是在1937年。曾在1993年和1997年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是伯恩斯,他因报道中东冲突和和伊拉克战争而名声显赫。

  “名记”们虽因价值观不同,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用自己的笔和相机,真实地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的一些大事,可以说,“名记走廊”是美国现代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的骄傲,每个参观“名记走廊”的人,都会因重温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件重大事件而感到震撼。《纽约时报》设立这一“名记走廊”,用意十分明显,一来铭记为该报发展做出过贡献的记者,二来让每个员工天天吃饭前都要看看这些楷模,等于时时提醒员工要向他们学习。这对员工无疑是极大的鞭策,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为报社创造新的业绩。

  《纽约时报》仍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在谈到《纽约时报》未来的发展规划时,惠特尼说,《纽约时报》过去10年的变化比前50年还要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0年前出现了彩色版,1994年又出了网络版,还搞了电视节目。在谈到网络版的发展情况时,惠特尼表示,目前每天免费上纽约时报网的人次约在1500万人左右,其中20%的读者是外国人。我们原先估计网络版的出现会使《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和读者数量受到一些影响,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读者通过网络版增订了《纽约时报》。他认为,不论新闻媒体载体技术怎么变化,平面印刷媒体都会长期地存在下去,《纽约时报》也是如此,其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现在的报社大楼已显拥挤,而一栋52层高的新编辑部大楼在八大道41街正在建造,主体钢架结构已经高高耸起,2007年落成后,《纽约时报》将迁往新址,编辑部也将面目一新。《纽约时报》在21世纪里将会成为怎样的一张报纸,就要看现在和将来的记者与编辑们的努力了。

  (人民网年1月3日纽约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