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眸2005年,科技走过变幻“四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4:35 新民晚报

  

回眸2005年,科技走过变幻“四季”
回眸2005年,科技走过变幻“四季”
回眸2005年,科技走过变幻“四季”
回眸2005年,科技走过变幻“四季”

  本报记者董纯蕾

  科学的世界永远欢迎勤奋和执著,而容不下投机取巧的“沙子”。对上海、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界而言,2005年的“四季”如此鲜明:经历了春种的忙碌,体验过盛夏的热情

,感受过秋收的喜悦,却也遭遇了严冬的寒冷。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科技“大事件”,有些发现因为拓宽了科学探索的视野而振奋人心,有些发明直接或即将造福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些研究计划还待今年陆续揭晓答案。2006年伊始,本报科教卫工作室为您逐一回顾2005年的科技“四季”。

  春种探索浩淼宇宙

  由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领衔,世界各国去年在太空连摆“盛宴”。面对浩淼的宇宙,人类实在知之甚少,这一系列的空间探索行动意味着人类在宇宙撒下了众多探索的“种子”。

  “深度撞击”彗星

  美国东部时间去年1月12日,美国宇航局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了“深度撞击”号探测器。经过173天的星际旅行之后,“深度撞击”号在接近坦普尔1号彗星的地方发射出一个撞击器。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早晨,撞击器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撞向彗核,相当于用4.5吨烈性炸药点燃了宇宙间的第一场人造“焰火”,目的是要研究彗星的内部结构,从而为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找到更多线索。根据科学家随后公布的结果,“深度撞击”行动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它令彗核表面的细粉状碎屑腾空而起,在这些漫天飞舞的碎屑中包含有水、二氧化碳和有机物,说明彗核并不像人们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巨大的“冰坨”。

  “惠更斯”造访土卫六

  格林尼治时间去年1月14日,“惠更斯”号探测器携带6部科学测量仪器,“勇闯”土卫六的大气层,并在2个多小时的穿越过程中采集到大量有用的数据。多年来,科学界一直认为土卫六很像40多亿年以前的地球,了解土卫六有助于了解地球起源。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在12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惠更斯”号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证实,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的大气层结构与地球极为相似,但比地球大气构成更复杂、层次更多。土卫六的大气层与地球大气层类似,主要成分是氮,但比地球大气浓度高10倍。土卫六的大气层也有对流层和同温层,两层之间有明显的“逆温”作为分界。值得一提的是,十余架射电望远镜在地球上全程监测并见证了“惠更斯”首次着陆土卫六的历史性时刻,这其中包括位于上海佘山的25米射电望远镜。

  “伽利略”优先造福上海

  格林尼治时间去年12月28日,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实验卫星GIOVE-A在哈萨克斯坦的拜克努尔顺利发射升空,开始向地面发送信号。“伽利略计划”是由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空间局共同发起和组织实施的全球首个民用导航卫星系统,预计将于2008年正式投入运营。该系统将启动30颗导航卫星及相关地面设施,总投资约35亿欧元,在精度、覆盖率、可靠性等方面比现已投入使用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更胜一筹。中国是首个加入该计划的非欧盟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和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上海伽利略导航有限公司,已签约成为“中欧伽利略合作计划”的股东,将在长三角地区开展通信、车辆导航、物流监控、航空、气象等相关服务。这意味着,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一旦投入运营,上海将成为全球优先享用的城市之一。按规划,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望使用“伽利略计划”导航服务——届时,个人的救助率将提高14%,出行交通时间将缩短35%,直接燃料消耗减少25%。

  盛夏前沿科技突飞猛进

  无论细致入微的纳米王国还是充满悬念的DNA世界,都是世界各国近年来竞相投入的前沿科研领域,科学家们的全力以赴创造出一派繁荣的盛夏风景。

  纳米技术“繁花似锦”

  在以分子为测量单位的纳米技术世界,工程人员去年研制出多个一流的微型设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制造出全世界第一个纳米阀门。各国的数个研究小组分别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轿车、最小的摩托车、最小的机器人、最小的冰箱和最小的钢笔。科学家希望,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型机器将于未来的某一天被用来向细胞“运输”药物,或许还能用于消灭癌症及治疗其他疾病。

  微观发明“巧夺天工”

  在肉眼观察不到的微观世界里,各国科学家先后取得了重大发现,为未来生活提供了种种全新的可能性。美国科学家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制造出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曾广泛存在于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几秒内。法国、西班牙和爱尔兰的科学家利用激光在分子级载体上存储信息,令存储器的“个头”小到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将光束“冻”住1秒钟,这为制造计算机“家族”的“下一代”——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做好了存储准备。

  “生命密码”不断获译

  去年也是基因组译码研究的重要一年。科学家成功破译了人类最为密切的“亲戚”——黑猩猩的DNA。同时,多国科学家宣布合作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序列全图图谱的绘制,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3年,使水稻成为迄今第一个基因全部为人类所掌握的农作物。科研人员总共定位了水稻中的37500个基因,绘制成的“精细图”覆盖率高达95.3%,误差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在这一历时6年半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中,中国科学家贡献率达20%。

  秋收中国科学家捷报频传

  对于我国科技团队而言,2005年无疑是值得欢庆的一年。在太空,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在珠穆朗玛峰之巅,在国际最负盛名的学术期刊上,都记录下了中国科学家取得的进展。

  上天入地中国屡建新功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代表,去年中国科技界最大的喜讯莫过于“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10月12日,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各项空间实验活动,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地面。

  北京时间1月18日,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第21次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冰穹A地区被称为地球“不可接近之极”,它是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

  同时,我国登山测量队员再度成功登顶“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30年后重测珠峰“身高”。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穆朗玛峰的最新“身高”:8844.43米。

  此外,10月15日全线贯通的青藏铁路,也标志着中国破解“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海科学家国际论文丰收

  2005年,上海科技界不仅历史性地新增15名两院院士,而且在世界最权威的三大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众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上海科学家单独或领衔组成的科研团队分别在《细胞》、《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2篇和3篇,分别占全国总发表数量的5/6、2/7和3/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束了国内原创成果在《细胞》杂志整整25年的“零纪录”。

  科学家们的原创成果将一个个科学故事娓娓道来。神经细胞如同平时用的电话:一端的树突是听筒,另一端的轴突则像话筒。一个名叫“GSK”的蛋白质若活性太高,“话筒”就无法形成;如果太低,神经细胞则自动把“听筒”变成“话筒”——它为治疗神经损伤提供了新思路。文学修辞里用“通感”来形容感觉间的“串门”,这一点也可先在果蝇世界中得到证实:同时调动嗅觉和视觉有利于“长记性”。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发现哺乳动物有大约30000个基因,一种源自飞蛾的转座子——PB转座因子被委以解读基因“天书”的重任,它“移驾”至小鼠体内,既能有效诱发基因突变,又是转基因的理想工具。吗啡、杜冷丁、芬太尼等阿片类常用药在让病人忘记疼痛的同时,也会产生耐药性,甚至让人上瘾,关键在于痛觉传导神经元中的一种P物质。

  严冬偶尔引发麻烦

  高科技是把“双刃剑”,其高速发展既能大大造福人类,也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烦恼,挑战了原有的伦理和价值观。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科学研究追求绝对真实,违背科学精神的研究工作是绝对不被容许的!

  电脑病毒隐蔽“作案”

  过去这一年里,你的电脑也许未曾遭受病毒的“致命攻击”,但难免经常被各种各样的小“险情”、小“警告”所“骚扰”。据反病毒专家分析,木马及后门程序取代蠕虫成为2005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病毒主流,病毒传播的主要载体也不再是电子邮件而是即时通讯工具(主要是QQ及MSNMessenger)。去年虽然没有爆发特别大规模的病毒“魔王”,但病毒的总体数量却急剧上升,而且变种速度快,传播范围小,更加隐蔽,目的性更强。

  “换脸”手术引发争议

  11月30日,法国两家医院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已在3天前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脸部部分移植手术,一名惨遭狗咬而毁容的妇女成为世界异体脸移植的第一人。这名女子移植了一名女性脑死亡捐献者的鼻子、嘴唇和下巴,包括肌肉以及动脉、静脉血管。电脑模拟显示,她的新面孔将融合她自己与捐赠者面貌的特征。世界第一例“换脸”手术在医学界博得了不少叫好声,但同时,它也从来没有摆脱过医学伦理争议的困扰。有专家指出,一个活人拥有“死人脸孔”,接受“换脸”的患者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自我心理调适。捐赠者的家人面对如此熟悉的面孔,又会有何感受?此外,还有人担心罪犯跟恐怖分子可能通过“换脸”来隐藏身份。

  “克隆狗之父”涉嫌造假

  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去年注定要成为世界科技界的新闻人物。就在几个月前,他因为培育出“世界首只克隆狗”而享誉世界,不想到了年底,却由于愈演愈烈的揭露造假而声名扫地。最先被披露的是黄禹锡在实验中使用了课题组成员的卵子细胞,引发了伦理上的争论,进一步调查更显示:问题并不这么简单。12月23日上午,韩国首尔大学特别调查委员会正式宣布黄禹锡的论文数据确系伪造。当天下午,黄禹锡辞去首尔大学教授职务。就在最近,《自然》和《科学》杂志均表示,将重新审阅他曾发表过的论文,甚至全体撤回。

  撞击器击中彗星发生爆炸的模拟图图TP

  “惠更斯”登陆土卫六想象图图TP

  科学家设想,在未来会有纳米机器人在血管中用纳米切割机和真空吸尘器来清除血管中的沉积物图TP

  “换脸”手术解读图TP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