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主创新 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3: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自主创新 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等待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

  王琦摄

  两次载人航天飞行,在浩瀚太空确立了中国人的位置;一次次飞天壮举,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实力。

  “起步虽晚,但是起点不能低”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步之时,距离前苏联加加林上天已经过去了30多年。

  “起步虽晚,但是起点不能低!”“要坚持做到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技工作者就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但是,“跨越式发展”谈何容易。尽管国外载人航天技术非常成熟,但是,在国际间高科技封锁近乎绝缘的情况下,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自主创新。

  “如果不创造性地前进,40年的差距,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

  创新无处不在。人们惊喜地发现,从一开始,中国的飞船就跟别人长得不一样,它有“三个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而且具有更先进、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统。在把航天员送上天之前,别人总是先让猴子去体验太空之旅,但中国的猴子却没有这么幸运。“不进行大动物试验就上人,这是不是太冒失?”有人问。“我们的办法更科学!”王永志的胸有成竹在于,我国创新性地在飞船内设立了“拟人代谢装置”。这种能像人一样呼吸,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模拟人’,比猴子可信得多。经过无人飞船连续几次的试验,我们的飞船完全可以达到3人飞行7天的供氧要求和其他生存条件。

  “要跨越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

  自主创新何止飞船一家,载人航天由七大系统组成,无论是火箭改进、轨道控制、回收、空间应用技术到测控通信,还是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我国科学家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

  “要跨越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王永志说。正是依靠不断的自主创新,我国科技工作者突破了一个又一个被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掌握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003年10月15日,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终于变成现实。而杨利伟近乎完美的飞天之旅,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正是这第一步,为中国人飞天搭建起牢固的天梯。

  “从神五到神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质的飞跃”

  2005年10月12日,全球的目光见证了一个新的历史事件:中国将两名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

  同在金秋时节,场面同样壮观,当中国航天员的风采再次被人们定格时,作为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神舟六号也被中国迈向太空的历史所定格:它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是中国载人航天向前走的关键一战。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跨越,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说。这是因为,与神舟五号相比,神舟六号要实现太多的“第一次”:航天员第一次进入轨道舱并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第一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第一次对飞船载人环境、特别是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能力进行大负荷、长时间的考核,第一次获取人在太空较长时间生活和工作的宝贵医学和工程数据……

  “攀登天梯的每一步都是极其艰难的历程”

  “攀登天梯的每一步都是极其艰难的历程,要实现这种跨越面临巨大挑战。”虽然神舟六号的飞行近乎完美,但是谈起神舟六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周建平的表情并不轻松。

  最直接的挑战是资源问题。从“一人一天”到“二人五天”,神舟六号整船质量、返回质量、逃逸质量以及供电、供氧、供气和除湿等负荷都明显增加。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要让航天员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安全便利地吃、喝、拉、撒、睡,准确地完成对飞船的操作以及各项科学和技术试验,这对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全新的内容。而这些技术状态的变化,很多是在地面试验中难以甚至根本无法直接验证!

  用忠诚和智慧,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续写着自主创新的凯歌———前前后后,工程总体和各系统对飞船、火箭进行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有187项,对发射场、着陆场和测控通信网的优化完善有十几个方面,对火箭和飞船飞行制定了160多种故障预案。几十个专家组对技术状态更改的正确性进行了全面复核复算。正是这些创新成果的集成,为神舟六号飞行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飞船较长时间在轨载人飞行技术,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作为当今世界在役的两种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之一,其技术性能、功能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周建平说,“它也告诉世界,这些‘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尖端技术和产品都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制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1月05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