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培育创新环境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4:10 深圳特区报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蒋宇扬就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深圳培育创新环境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是《

孙子兵法》军争篇里的话,用它来阐释自主创新型城市,非常贴切。”

  最近,清华深圳研究生院教授蒋宇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结合亲身感受,对深圳自主创新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两年前从北京到深圳工作的蒋宇扬,是国内化学生物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他以独特的视角,用《孙子兵法》来阐释自主创新型城市:

  其疾如风,就是组织高效率的创新团队;

  其徐如林,就是创新源头与产业源头的合理对接,形成畅通的创新互动渠道;

  侵掠如火,就是建立敏锐、卓越的创新指导系统;

  不动如山,就是建立稳定的创新团队与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难知如阴,就是建立严密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动如雷震,就是建立具有很强执行力的创新成果推广体系。

  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深圳必然选择

  “深圳强调自主创新,是基于历史分析和现实考虑的理性选择,是确保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保证深圳‘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蒋宇扬说,要保持深圳市在未来发展中的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搞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他说,过去我们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低端产品为主。这类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环境消耗、破坏严重。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这种生产模式已经无法为深圳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深圳的产业走过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产业升级,跟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争夺未来的主流市场,成为重要目标。那么,唯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才能硬碰硬地称得上“尖端”,才能让世界心服口服尊重你,进而持久稳定地占据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深圳25年来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其面临的土地、能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蒋宇扬认为,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深圳的必然选择。

  “非常高兴地看到,对上述问题,历届市委市政府早就有清醒的认识并已经着力关注和解决。”蒋宇扬说,最近,在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上,李鸿忠书记特别强调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这完全符合新时期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深圳三大有利条件成就一流创新环境

  蒋宇扬说,自主创新,既是被“外患”逼出来的,也是由内部动力促成的。在国际市场上,利用知识产权作为“撒手锏”进行控制与反控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内部,已经取得的辉煌背后同样隐伏结构性、阶段性、资源性和原创性四大问题,企业渴望以创新突围求存的目标日益坚定。

  “在看到这些‘外因’和‘内因’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具备了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企业的强烈需求、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府的有力支持”。蒋宇扬说,以深圳大学城为例,这里不仅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而且政府提供了大量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非常适合搞科研。“科研环境对一个研究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里主持的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由于科研条件好,吸引了清华校本部高素质的学生,他们在这儿能够同时进行几个实验,相关研究进度大大提高。在实验室建立后的10个月里,我们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10余篇。”

  “深圳的创新环境,是国内一流的,丝毫不逊色于北京、上海,甚至更理想!”蒋宇扬认为:“深圳本届领导班子不以追求GDP的增长作为惟一目标,不是用环境、土地等作为代价来提高GDP,而是放眼长远,培养创新环境,培育新型产业,非常好,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知识密集型、创新密集型的生产力发展模式,这就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人才变成智囊团

  蒋宇扬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其内心深处常常将“利”放在第二位,能够在一个宽松、尊重知识、认同创新价值的环境内工作,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也是不断出科研成果的原动力所在。“位居顶尖水平”是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学者的梦想。如何实现梦想呢?必须依赖良好的科研环境,优良的科研氛围。蒋宇扬认为,针对学者的这一特点,深圳的做法既聪明又到位。

  “一流科研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从虚拟大学园到大学城,从各类高科技产业孵化器到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政府在创造科研环境、培养科研氛围上付出了巨大努力。”蒋宇扬说,大学城的建设不但吸引了知名的高等学府为深圳服务,同时,借助这些高等学府的品牌效应,吸引大批国内外知名学府的一流科研人员来深圳工作,为深圳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积蓄了大量的人才。蒋宇扬说,人才的集聚使得学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科学家们思想的碰撞必然产生创新的火花,这些火花就是未来深圳创新型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他们的智慧,把他们变成政府的智囊团。蒋宇扬说,副市长刘应力到深圳大学城调研时,曾提出建立“人才驿站”的想法,非常具有前瞻性。深圳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学者团队,在经济发达的环境中,转变他们的观念,发展、发挥他们的智慧。稳定的科研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团队,是深圳生产力进步的源泉。

  “政府还可以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校和实验室的技术平台,为自主创新服务。”蒋宇扬说,按照自主创新的更高要求,不仅是企业需要科研做什么,更需要科学家能够引导企业。如何把高校这一创新源头与企业这一产业源头结合起来,这是未来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两者结合得好,对科技人员和企业来说,就会达到“双赢”的结果。

  蒋宇扬说:“一流人才能为我们组建、培养一流的科研团队,一流的科研团队又能培养出一流的科研人才,这样深圳市的人才环境就可以进入良性循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就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机制,不只是政府的工作,更应成为我们目前在这里工作的学者们的责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靠多元化创新

  建立学术平台,吸引高等学府,大大提升了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影响力,但就产业发展而言,蒋宇扬认为,深圳产业主体相对单一,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他说,鉴于未来创新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深圳不应过多地倚重于IT。IT产业的优势地位应当保持,但也要发展新的产业链条,使产业链条覆盖多类尖端技术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在高端技术领域改善深圳的产业结构。如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其应用领域广泛,市场需求巨大。

  “前段时期跟龙岗的合作给我印象比较深。”他说,区领导已经把目光更多地投在可持续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上,已经有了产业多元化意识。蒋宇扬建议,深圳可以大力发展医疗器械微电脑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通过生物医学工程的技术创新,将昂贵、复杂的大型医疗检测设备微型化、简便化;在使医疗器械的功能更加集成、诊断数据更加精确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健康网络系统,监测每个人的健康状况,这样就可以提高医生的效率,解决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的问题。医疗器械小型化了,成本也就降下来了,看病费用会降低。他说,什么是和谐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不就更加和谐了?同时,医疗器械的推广将导致相应的产业的提升,产业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蒋宇扬说,深圳市一直与国家的经济战略保持同步,在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相信深圳会继续与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紧密协作,为国家实现全球创新战略冲锋陷阵。深圳有良好的产业环境,如果把国家一些大的项目落户到深圳,承担国家大的基金、大的项目的课题攻关,就必然能促成新产业链条的产生。

  建议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高层次的创新

  蒋宇扬说,来深圳之后,深切认识到深圳引入众多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引进来。因此他呼吁科研工作者,科研的立题和申请的过程应着眼于国家层面的高水平课题。

  “为了鼓励多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我认为深圳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鼓励高层次创新专项基金’,专‘攻’特定的目标,比如能启动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链条的规划和相关系列攻关课题。”蒋宇扬说,资源的平衡利用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的能力。把资金给一些企业进行低端技术的改造,不如成立“创新基金”,提高标准,向科研机制倾斜,支持科研单位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国际水平的尖端新产品。企业再与这些科研单位合作,使企业产品不断走向尖端。“深圳的目标不仅是国内一流,而且是国际一流。”

  “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以生产科学技术作为商品的知识型产业基地,以资本和技术作为经济发展主体,形成以技术为主要控制模式的产业发展群落。”蒋宇扬说,把目光放在尖端技术的掌握上,就能通过“创新”生产“技术”,用尖端技术引导其他城市的工业走向并影响国内外重型产业,形成“点穴”式的产业控制模式。“设立创新基金,就是为了催生尖端技术。”

  蒋宇扬说,深圳在科技创新与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认为通过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深圳有把握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汇集众多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代代交替融合的科研人才库,可以在某些领域出现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从而使深圳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和智力生产及输出基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