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东史郎病逝专题 > 正文

新京报:东史郎 因为忏悔而获得心灵自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4:55 新京报

  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二十联队士兵东史郎在1月3日的死亡是一个象征事件。作为一个标志性人物,对于日本右翼势力来说,东史郎的存在是一种压迫,他的死亡,则使那些对自己津津乐道、顾影自怜的鹰派政客们显得卑微和渺小。

  现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的某些表演者不是变得更反常,而是更令人为之羞愧。当小泉纯一郎三番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当安倍晋三叫嚷着日本要“翻身”成为军政大国的时候,
他们心中遵循的政治准则是“愈是强硬向前冲便愈能得到支持,前冲得头破血流也能被称为英雄人物”。他们不会在意东史郎的死亡,甚至有些许在意,要弹冠相庆了。

  但是,那些遗忘了和平合作的鹰派政客们永远不会像东史郎那样获得内心的安宁,在他们剔除内心的“鬼子”之前,他们就永远是中国、亚洲和整个世界眼中的“鬼子”。

  东史郎的忏悔告诉世人:剔除内心的“鬼子”,丢失的是枷锁,得到的是自由。心中没有“鬼子”的国家外敌不敢侮,心中没有“鬼子”的民族强邻不敢觊觎,心中没有“鬼子”的个体赢得的是尊重,张扬的是尊严。

  东史郎曾7次到南京谢罪;他在1987年公布了他的战时日记,讲述了一个个血淋淋的真实故事……虽然迎接他的有右翼势力的诉讼,也有日本法院的不公正判决,但他的行动使他赢得的不仅仅是南京人的尊重,还有整个中国和整个亚洲的尊重。人们知道他的双手曾经对中国犯了罪,但只要他人性复苏,对自己昨日的行动忏悔,向受害者反省认罪,即使他曾经是个刽子手,人们一样宽容他、原谅他、尊敬他。

  然而,东史郎所剔除的只是他内心的“鬼子”,当世界上许多有类似历史的国家都主动或被动地剔除了内心的“鬼子”后,日本却未然。对日本充满不信任的不仅是亚洲,就连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也批评说:“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要赢得应有的尊重,就必须对上个世纪的事件形成一种像样的共识,那就是照实承认日本的侵略和暴行。在这个世界上,花多少钱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东史郎曾告诉日本民族和日本政府如何剔除内心的“鬼子”,他在15年前写文章说:“如果想象一下被人殴打,被人侵犯自己房屋者的立场,恐怕连小孩子也能理解日中战争的是非曲直。”

  “真正的友好产生于真实之中。隐瞒事实,而以客套语言应付固可自鸣得意。但装出善意面孔,搓着双手做出笑脸,不会产生真正的友好……罪恶是谁发起的?应该受到谴责者是谁?我们是因为认识到,只有反省、探求罪恶的原动力,祈求不再犯错误,才是日中友好的根基。”

  转瞬已近20年。20年来,我们看到的是日本政治一步步右倾,不仅在亚洲,即或美国和欧洲的知识阶层,即使那些曾经愉快地一致认为日本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国家的人,现在也深信:“日本没有接受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人人都想忘却黑暗的历史,这是人类自然的感情。但是,直面历史中黯淡和血腥的一面,比遗忘更需要勇气,也更值得尊重。当大部分日本人都沉湎于战争使日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而缺乏作为加害者的反省,那么日本战后的和平主义只能是一种肤浅的表象和虚伪的粉饰。

  日本前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最新一期《外交月刊》上撰文说:“我们日本人必须首先认识的事实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和解,是需要双方经年累月交涉的困难过程。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和解,需要双方超越世代的勇气和努力。这对加害者来说,意味着勇于直面过去和反省历史。”东史郎有直面过去和反省历史的勇气,他死的时候灵魂业已洁净。他曾经是一名穷凶极恶的鬼子兵,但当他内心的“鬼子“被剔除之后,整个中国、整个亚洲都会怀念这个高尚的人。

  但日本政要却没有像栗山尚一说的那样,从直面过去开始与邻国的和解过程,更没有“努力把对过去的反省表现在实际的对外行动上”。在日本依然有“鬼子”在横行,军国主义的幽灵还在四处飘行。

  东史郎曾说过:“与其到靖国神社参拜,走走过场,我们难道不应该让发誓永远不再发动战争的靖国神社在我们的心里得到祭拜吗?如果不这样,战败便真的不过是造成了过多的牺牲者,我们父兄的战死便真的是毫无价值了。”

  但令人悲哀的是,即使他的声音响彻整个日本,靖国神社里依然供奉着甲级战犯,政治舞台上的鹰派政客们依然在为曾经的罪恶辩解。这何止是东史郎一个人的悲哀?

  □迟宇宙

  相关专题:东史郎病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