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看待“娱乐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7:17 中国新闻网

  刚刚过去的2005年,“娱乐化”成为令人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实,“娱乐化”并不始自2005年,只是因为2005年的娱乐化形成了一股潮流。电视节目“选秀”,网络里“做秀”,作家讲“明星效应”,出版商在书名和包装上只求卖点,对人物的介绍也开始标榜所谓“娱乐化报道”,连诗歌界都想推出“天王”,各个行当似乎无不以娱乐化为改革的法宝。至于那些排行榜、网络歌曲、娱乐节目、电影大片,更是娱

乐再娱乐,好像惟有娱乐化才是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灵丹妙药。

  信息技术普及带来娱乐“泛化”

  可以说,媒体或者多媒体已成为当今娱乐化最有效的制造渠道,电视、网络、手机、游戏等等的空前发展,炫铃、短信、点击、下载、帖子的大普及,为人们全面参与娱乐化创造了无限的空间。什么事情都可以联网,任何东西都不妨互动,当场释放、随时推选、就地发布、立竿见影,使人们心理加生理的某种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也在一夜之间造就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网络红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晓鲁说,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等视听手段的丰富,为娱乐业的繁荣和娱乐“泛化”提供了外在条件。娱乐与商品经济在物质层面上具有相似性,讲究包装、时效、感官满足,可以让心灵得到短暂快速的抚慰,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娱乐化的出现,也使我们重新重视形式,认识到视听手段的重要性,这些恰恰都是我们长期的弱项。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认为,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改变了人们参与娱乐、制造娱乐的形式。娱乐化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娱乐不能代替优秀文化

  在承认娱乐合理性的同时,专家也对用娱乐替代文化的现象和娱乐中的彻底庸俗化倾向加以严厉批评。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叶小钢认为,现在值得忧虑的是,代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尤其是那些有思想深度有长远文化价值的作品,正在被“娱乐化”所侵蚀甚至取代。优秀产品太少,能够满足人们思考和纯艺术享受的作品匮乏,观众自然就要转向另一方面。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说,健康、正常的文化产业不能只剩下娱乐,人们除了浅层感受以外也需要深层感悟。那些经过长期酝酿和积淀的产品,其魅力和价值不在短暂的兴奋,也不仅限于外观的愉悦。

  谢嘉幸认为,过度的娱乐和过分的感官享受,娱乐的彻底庸俗化,会侵害人们的情感,肢解人们的生活,比如那些声势浩大的“造秀”、“选秀”,时间长了,就成了病态。

  杨晓鲁说,真正的文化作品有责任把人们引向深层的思考和高尚的境界。娱乐的本质是形式,所以会在心态上给人一种暗示,让人们只在那里追逐名利,导向思维的表层化、行为的功能化、时间的短期化、价值观的扭曲化,人最终降低为一种市场符号。

  有的专家还认为,娱乐也有优劣之分,高低之别,现在娱乐制作过多,劣质娱乐流行,对文化业健康发展、对社会和谐都是一种危害。(陈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