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行政法治建设巡礼 2005·成就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8:45 法制日报

  “八千块,我在北京干了十多年了还头一回一次拿这么多呢。”从江苏赣榆来北京打工的老翟一边跟记者说,一边头也不抬地数着手里的一摞钞票。对老翟来说,这笔6年前就该拿到的辛苦钱,现在却几乎有点白捡的感觉,他原想这笔钱早已经打了水漂,没指望了。

  这是2005年年底的一个周末,老翟和200多个农民工兄弟一起,在北四环志新桥附近的一个住宅小区工地门口,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手中领到了总计1330万元

的拖欠工资。这笔钱是该院主持拍卖了工人们亲手建造的辰光大厦后,从卖方款中拨出专款,优先留给农民工兄弟们的。

  原来,6年前,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与北京锐意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为其建造位于上地的辰光大厦。辰光大厦建成后,锐意公司一直拒绝支付工程款和施工人员工资。经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和法院裁决,锐意公司应给付航空港公司所欠款项,但锐意公司始终没有履行法律义务,航空港公司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按照国务院2004年制定的三年清欠工作目标,2006年将是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的最后一年,各地的目标是首先确保2006年春节之前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的清欠任务,同时加快清理社会项目拖欠。从建设部据企业网上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截至2005年12月10日,2003年底前竣工的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已解决约91.4%,2003年底前竣工的社会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已解决约84.4%,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但是,剩下等待解决的拖欠工程款比例虽不大难度却不小。2005年12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持召开第三次全国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建设部副部长黄卫指出,截至12月10日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剩余拖欠工程款数额还有约60.5亿元,其中市政工程项目和政府用房项目各占了十多亿元,造成拖欠的原因大多是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落实或者工程超出概算。

  以开发商拖欠为主的社会项目工程款拖欠更不容乐观。黄卫说,目前社会项目工程款的偿还进展速度还不如政府投资项目快;建设部在全国清欠督查中发现,一些项目虽然签订了还款协议,但却没有落实资金来源;剩余社会项目拖欠工程款中,有不少拖欠单位由于改制、破产等原因,早已不存在,造成了呆账死账难以解决。

  “痼疾”在前,有何良药?河南省副省长李新民在2005年12月13日会议上说,目前取得的成绩主要是靠行政手段,靠各级政府的强力推进取得的。河南省截至12月10日已清理拖欠工程款的九成,可对仅剩下的一成,李新民不无担忧:大部分多年以前形成,也比较分散,清理难度很大。

  李新民的观点得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克志、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权、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佳等地方领导的一致认同。在最后一年清欠“攻坚”即将到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呼吁,利用法律、经济等行政之外的手段更为迫切,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上解决工程款拖欠更为迫切。

  据建设部介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今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办法和措施,以推动清欠长效机制的建立。比如针对政府工程由于超概算,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党政机关等建设项目管理和投资概算控制的通知》,宁波、珠海、张家港等城市,规定对城市一些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要经过本级人大批准后才能立项。

  比如针对工程结算不及时造成的拖欠,财政部与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比如针对业主长期滞留工程质量保证金造成的变相拖欠,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印发了《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部会同保监会印发了《关于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比如针对房地产项目发生新拖欠,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和《建设工程担保合同示范文本》等等。

  此外,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制定颁发了《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目前,进入司法程序的政府投资项目有1892个,涉及金额33亿元,已解决27.2亿元。其中,法院判决和执行923项,解决金额14.1亿元;经调解等方式解决了13.1亿元。

  然而,去年12月13日全国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建设部的工作汇报明确指出,各种长效机制还没有在各地得到令人满意的落实,法律手段的作用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清旧欠“攻坚”在即,新清欠还未杜绝,将长效机制落在实处更加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 郑剑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