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10万明砖修复明代古城墙(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0:49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即将修复的古城“宣和门”和城楼。 经过建设者们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我省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最好的明代城墙———大埔县三河坝明代古城墙及城门箭楼修复主体工程于昨日竣工,并将于今年春节正式向游人 开放。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用于修复明代古城墙外墙及城门箭楼的10多万块青砖,竟全部是440多年前修筑城墙时烧制、后来城墙坍塌深埋在地下一二百年、修复时才挖出来的明代城墙砖。文/图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罗伟义、黄志忠 历史 三河古城是闽粤赣边区出海要塞 据当地县志记载,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汇合处韩江源头的三河明代古城,筑于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三河城为砖石结构,城墙长1547米,高4.5米,上宽2.4米,下宽3.3米。整座城墙设有垛堞918个,开4门。修复前仅存南门“宣和门”、西门“镇宁门”及近600米长的残墙。 这里宋代曾设行宫,立王子殿,指挥与元抗争。在明代设镇和兵防、驿站、巡检司。清初设将军府,饶平总兵吴六奇曾在此驻守。1918年,孙中山到三河古城商议援闽之事时,曾在城里的毓荪楼居住过。 这里上通闽西赣南,下接潮汕平原出南海,自古便是闽、粤、赣边区出海要塞,而且历史上一直是闽、粤、赣三省的盐运枢纽及中转站。 工程 1个月工程量用了4个月才完成 据了解,三河明代城墙是我省迄今为止发现和保存最完整的明城墙而显得非常珍贵。去年9月,大埔县委、县政府筹资28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修复现存的南门“宣和门”、西门“镇宁门”及连接两门的600米长残墙,将这罕见的明代古城墙开发成文化旅游景点。 令人惊喜的是,施工队伍在修复坍塌城墙原址开挖基础时,竟从地下挖出大量明代城墙砖,工人们将这些城墙砖清洗后,按现存城墙的式样精心砌筑修复坍塌墙体、垛堞及两门的箭楼。 按现代施工方法1个月便可完成的工程量,他们不惧麻烦,足足干了4个月才完成,而且修复部分使用的10多万块砖全部是0.15米宽、0.32米长的明代城墙砖,使修复后的城墙与原存的残墙既统一又不减岁月留下的痕迹和历史沧桑感。 见证 古镇家族走出8个清华大学生 现年95岁的陈明武老人是三河古城近代历史的见证人。据他介绍,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从潮汕开出运到三河的盐船每天均在百条以上,每条大船的运量在两万公斤左右。盐工们用竹叶缠绕藤条箱的方法装盐水运,至三河码头后再分装运往福建、江西等地。官府在三河设立了盐巡署、盐务司等机构专司办理执照、买卖及税收等事务。 陈明武老人不仅目睹了盐运从人力撑船、拉纤至火船运输的进程,还亲身参与了贩盐生意,他从潮汕地区批发大量盐贩运至大埔三河、清溪等地,然后再转贩至闽赣等地,获利颇丰。 老人称,数十年盐生意为其挣下了近30万光洋。他利用这笔财富培养家庭子弟外出求学深造,大山中的这个陈氏家族竟然走出8个清华大学毕业生,目前其家族成员也大都在北京等地工作和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