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政府从五个方面完善灾害应对和救助工作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1:25 新华网

  

中国政府从五个方面完善灾害应对和救助工作体系

  2006年1月5日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介绍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以及社会捐助活动开展情况等,并答记者问。

  直播: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介绍2005年中国抗灾救灾工作

  2005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民政部下拨中央抗灾救灾资金87亿元,救济灾民4574万人。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介绍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以及社会捐助活动开展的情况,他说:“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洪涝、台风、旱灾、风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福建闽江和长江、黄河的主要支流都发生了大洪水,局地极端气候事件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先后有8个台风在我国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登陆,登陆台风多、风力强、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大;海南、云南等省局部地区旱情严重;我国大陆地区发生13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江西九江5.7级地震造成了严重损失。”

  他说:“经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2005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2475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570.3 万人,倒塌房屋226.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042.1亿元。与近几年相比较,2005年紧急转移安置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5年来的最大值,因灾死亡人数仅小于2001年,因灾倒塌房屋仅次于淮河大水灾的2003年。”

  2005年民政部按照“一切为了灾民,为了灾民的一切”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先后针对18个省份的灾情启动救灾应急响应30次,其中三级响应为6次、四级响应为24次,应急时间长达103天,仅针对福建的台风、洪涝灾害,就启动了8次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次数远远超过2004年的12次和2003年的16次。

  此外,民政部共向灾区派出救灾工作组62个,先后向各地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帐篷6.698万顶。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下拨中央抗灾救灾资金87亿元,其中民政部、财政部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40.48亿元。春荒期间共发放灾民救济卡1556万张,救济灾民4574万人。灾区倒房恢复重建168.2万间,占规划总数的85.39%。

   2005年我国社会各类捐助共捐款1160万元,各类衣物1864万件。

  李立国副部长介绍说:“去年我国社会捐助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成功组织了民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行动,全国共接收民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6.56亿元;二是认真组织十月“捐助月”活动和跨省对口支援工作,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大连、深圳、青岛等10省(直辖市、单列市)对口支援河北、内蒙古、江西、安徽、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2省(自治区)捐款1160万元,各类衣物1864万件。”

  他说:“三是响应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倡导的中央部门和单位共产党员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各地开展了 “冬衣暖人心”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捐助活动。截至12月28日统计,中央部门和单位共产党员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捐款4005万元,棉衣被52万件;各地已收到捐款2亿元,衣被2300多万件。目前,中央部门和单位共产党员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捐赠的款物已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各地的捐赠活动仍在进行中,接收的捐赠款物正陆续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各级民政部门接收捐款21亿元,接收各类衣物5350多万件,为帮助城乡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是鼓励公益事业捐赠的,我国企业捐赠可以在所得额中税前抵扣3%,个人捐赠可以在所得额纳税前抵扣30%。

  

中国政府从五个方面完善灾害应对和救助工作体系

  凤凰卫视记者

  在新闻发布会上,凤凰卫视记者问道:“在减免税政策方面中国会有什么样新的举措以及中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一步吸引民间组织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来?”

  李立国副部长答道:“中国在发展中,慈善事业和社会捐助活动也在发展中,因此目前客观存在着捐赠数量和水平不高的现实。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是鼓励公益事业捐赠的,在税收政策上,也是有优惠的。199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社会捐赠的原则、捐赠和受赠的条件,以及捐赠款的使用和管理有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细则,对捐赠在所得税额中予以相应的抵扣也是有优惠鼓励规定的。企业捐赠可以在所得额中税前抵扣3%,个人捐赠可以在所得额纳税前抵扣30%。”

  他说:“前年,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又对捐赠投向于公益性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农村义务教育和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在所得税额中可以税前全额扣除,对我国中华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华快车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捐赠可以全额抵扣所得税,又有新的规定。所以,可以说,从法律法规上和政府依法行政上,我国是鼓励社会捐助和慈善捐赠行为的。但是,确实也存在着税收政策的优惠还不够完善、办理税收优惠的手续和程序还不够简便这样一些客观影响因素。民政部于去年年末,发出了关于支持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会同有关部门就完善鼓励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便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和鼓励捐赠的政策条件。”

   完善民间捐赠体制的具体措施

  在谈到如何完善民间捐赠体制时,李立国副部长说:“我们期望并要逐步实现社会捐赠活动和捐赠行为经常化,为此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现在已有的渠道也是今后要继续延伸扩展的渠道,一个是全国已经建有3万多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二是立足城区和社区,已经建有4000多个慈善超市。这些接收点和慈善超市都是随时可以接受社会居民捐赠衣物的地点,现有的数量和布局远远不适应人们热情捐助的要求,所以今后我们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和慈善超市,并且建设和发展接受捐助的信息系统,以便于方便各界人士和社会居民经常性地进行捐助的行为。”

  

中国政府从五个方面完善灾害应对和救助工作体系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

  对于完善民间捐赠体制的问题,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正像刚才李部长说的,去年的灾害是比前几年都重,说到去年最重的,大的灾害,就是刚才李部长说的台风,一共有8次台风。但是对我们来说,眼前最困难的还是江西九江5.7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大家都看了电视,到了31号,温总理带着包括我们李部长在内的工作组去了之后,又追加了中央财政的支持资金2个亿,这样加起来,中央在灾后恢复重建方面就支持了3个亿,应该说是标准比较高的一次支持。现在九江的恢复重建正在紧张的安排过程中。”

  他说:“另一方面的困难,主要是旱灾,造成了去年七千万人缺粮。现在我们正在紧张组织冬令救济,中央财政已经拨出了12亿,地方上正在落实。我现在向你最新发布的,今天早晨我们在8点35分启动了4级响应,主要是针对新疆的雪灾。新疆到昨天为止已经有9.7万人因为雪灾进行了转移,这次雪灾波及到了南疆和北疆,我们已经派出了工作组到新疆,正在组织雪灾的救助工作。”

  当被问及现在的雪灾救助有什么困难时,王振耀说:“ 现在的雪灾主要是造成了交通中断,有一些地方的积雪都到了60公分,现在当务之急是打通交通。另外,还有两个方面存在困难,一是紧急转移出来的人口取暖问题,这是需要解决的;二是食品问题。还有一些大牲畜,在新疆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它们的安置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目前,我国共有孤儿57.3万多名,其中的6.6万名孤儿被政府主办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

  中央电视台记者询问民政部有什么样的措施保证把捐款及衣被及时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以及前不久首次提出加强两孤两院建设,目前我国有多少孤儿,被福利机构收养的占多少。

  李立国副部长回答说:“这次总书记亲自倡导的中央部门和单位共产党员捐助活动,确实是群起响应,轰轰烈烈,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为了保证这些款物及时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全国民政系统主要是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民政部会同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交通部、铁道部,及时做好捐赠款物的收集、分配和调运工作。12月9日启动的捐助活动,到12月15日就完成了对捐赠衣物的收集和分配,16日就完成了对捐赠款的汇总和分配,到12月25日,救灾款物就通过地方民政部门发放到了困难群众手中。”

  他说:“二是地方和基层民政部门按照已经形成的制度化的救灾款物发放程序来严格落实,就是要公布接受捐助人的名单和款物的数量,并且通过户报、村评、乡审这样一些程序来确定下来、分发下去。三是民政部会同中直机关工委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于12月21日组成了8个工作组,到11个省和自治区对救灾款物的发放情况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各地都做到了登记造册、张榜公布,确保了及时、快捷、公开、公平的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在谈到加强两孤两院建设问题时,他说:“两孤两院,两孤指的是孤儿和孤老,孤儿是指0—18岁失去父母的儿童,孤老广义上指孤寡老人,狭义上是指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法定抚养人和赡养人的老人。两院主要是指儿童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去年在召开中华慈善大会前,民政部对全国孤儿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我国一共有57.3万多名孤儿,其中6.6万名被政府主办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建立的补缺型福利制度中,对孤儿就一贯有照顾政策,但是也存在着基本生活费保障程度低、孤儿保障覆盖面不全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制度内容不全面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民政部正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4个部委研究完善孤儿救助制度。”

  他接着介绍道,即将形成的新的比较完善的孤儿救助政策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覆盖的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通过各级财政的安排,为孤儿提供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生活费;二是加快新建和改造儿童福利设施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步伐,为收养儿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涉及孤儿生活成长的多方面给予帮助。

  他说:“对广义范围的孤寡老人,我们通过发展老龄事业,包括养老服务业来提供服务,保障他们安度晚年,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主要通过发展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照料来实现。对狭义范围的孤老,主要是“三无”老人和农村的五保老人,主要通过发展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形式并存的养老服务,覆盖到所有的对象,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供养水平。同时,政府主导加强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和发展养老服务机构,为老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中国政府从五方面完善灾害救助体系

  澳门日报记者在提问时说:“祖国内地的灾情牵动了港澳同胞的心,在我国的抗灾救灾工作当中,港澳同胞也尽力作出了自己的一些贡献,能不能请李部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另外,您对港澳同胞的这些爱心活动有何评价?”

  李立国副部长答道:“港澳同胞在慈行善举上一向体现了爱国之情,一向对祖国内地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爱和支持。在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上,港澳同胞历来有杰出的表现,尤其是1998年的抗洪救灾和对2004年末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捐赠救助,港澳同胞都积极踊跃,并且也构成了较大的捐赠额度。在公益性慈善类的活动中,港澳同胞也有很大的贡献。在祖国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上、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上、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救助上,很多方面都有港澳同胞的无偿贡献。”

  “在总体评价上,我想可以这样概括,港澳同胞是我国民间救灾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为救灾工作和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重要群体,是我们在发展慈善事业和救灾工作体系中要继续依靠和发挥作用的力量。港澳同胞的慈善活动,也为祖国内地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可资借鉴的模式。”

  中国政府从五个方面完善灾害应对和救助工作体系

   在新闻发布会上,李立国副部长谈到,在2005年1月份,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减灾救灾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成立了由18名院士及著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24小时灾情监测机制初步建立,中央各涉灾部门的月度灾情会商机制不断完善。采购价值1.25亿元的救灾帐篷,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得到全面加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地面系统建设项目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启动“社区减灾平安行”活动,广泛开展社区减灾宣传活动,全民减灾意识明显提高;《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间救灾互助协定》正式签署,积极参加世界减灾大会,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部长级亚洲减灾大会,完成了对11个海啸受灾国31名官员的减灾救灾培训,组织了我国对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和巴基斯坦地震的政府间和民间的救灾援助,国际减灾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对于我国政府从哪几个方面完善灾害应对和救助工作体系的问题,李立国副部长表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灾害应对工作,已经在几方面使灾害应对和救助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一是基本完善了灾害管理机制。国家减灾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的减灾救灾协调领导机构,越来越好地发挥了应对灾害的组织协调作用;二是健全了救灾预案体系。去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大部分地市以及大部分县都建立了灾害应急预案体系,达到出现灾情都能够按照预案启动应急救灾机制,开展救灾工作。

  他说:“三是建立灾害预警预报体系,要求并基本能够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最快捷地发布灾情信息,使人们能够避险逃生,使政府和社会能够掌握救灾工作的主动权;四是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中央本级和地方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了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的相当数量的帐篷和衣被等生活用品,基本能够保证在灾情发生24小时内紧急调运,发放到灾民手中;”

  他说:“五是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主要通过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和通过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来实现这个工作要求。去年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启动了“社区减灾平安行”活动,这项活动要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进行下去,争取两到三年内使全民的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六是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和改善政府的依法行政,更好地保障减灾救灾工作的进行。”李立国副部长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