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学的复兴之年? 阅读2005,被记住或被忽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09:39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有人称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的文学复兴之年,因为那些消失已久的作家纷纷亮相出书了。不同于小说家们的制造回忆,另一些人却在小心地收拾回忆他们集体地,对一个年代怀念与反思。

  那么,哪些会是2005年我们不该忽略的阅读?

  小说:文学的复兴之年?

  在哈罗德·布鲁姆(美国诗人、批评家,《影响的焦虑》的作者)看来,作家总是无法摆脱焦虑,他称之为“影响的焦虑”。这种感觉既来自创造了经典的前辈,也来自自己以往的作品,对于害怕失去已有地位的恐惧。已经获得了一定地位的作家,每一次新的创作,都是与焦虑的战斗。

  因而,对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磨一剑”的贾平凹、阿来、余华和史铁生,以及更年轻的毕飞宇来说,新作的问世,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庆贺的胜利。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他们不约而同推出了煎熬已久的长篇新作,《秦腔》《空山》《兄弟》《我的丁一之旅》和《平原》,让文坛出现了近年少有的繁盛局面以至2005年刚刚过半的时候,就被定义为“长篇小说年”。

  作为最重要的文学体裁,长篇小说的繁荣,是否标志着文学的复兴呢?

  最为轰动的莫过于《兄弟》,这是余华继1995年《许三观卖血记》之后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媒体的密集宣传,制造出2005年最耸动的文学出版事件。我替余华算了一下,在《兄弟》上市前后的一个月里,他接受了各家媒体多达数百次的采访。而《兄弟》头一个月的销量,也达到了惊人的25万册,尽管此书只是作家计划中两卷本《兄弟》的“上部”虽是上部,前几章写得的却都是“下部”,《兄弟》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因厕所里的窥阴事件而连结在一起。

  在我的印象中,自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出版以来,似乎还没有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掀起过如此大的波澜。不过,与当年相比,2005年的贾平凹显然低调得多了。今年的《秦腔》是他的第12部长篇小说,讲的是陕西农村生活二十年来的巨变。出版时的宣传,远没有《兄弟》之盛大,却在年底时,赢得了一项文学评论家票选的第二届《当代》最佳长篇小说奖。

  另外两本十年磨成的长篇,一是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主题是“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另一本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空山》,背景是文革大乱时代古朴的藏区村落。

  毕飞宇的新作《平原》,也把时代背景放在了文革后期。内容谈及知青、权力、性、阴谋和绝望。

  此外,东西的《后悔录》和杨志军的《藏獒》也是多受好评的新作。尤其是《藏獒》,销量和读者的口碑之好,令人称奇。

  相比“纯文学”的繁盛,新兴的青春小说、网络文学和本土魔幻小说,除几本位居排行榜前列之外,在2005年的表现普遍没有想象的好。

  新版《鲁迅全集》的出版,是2005年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新版引人注目之处,是对1981年旧版中过“左”的注释所进行的修订。值得关注的还有《斯特林堡文集》和《芥川龙之介全集》。

  文学译作方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系列作品,在经历了2004年年底的一场版权争夺大战之后,2005年终于大量上市,但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局面,实在令人冷得发慌。出版商的担心,这个“冷”还将传导到200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哈罗德·品特身上版权大战的硝烟果然已不复见。

  2005年是又一个“哈利·波特年”,这一系列的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中文版承世界大势,理所当然地占据了头号译作的交椅。不过,媒体关注更多的,还是网络译手与正规译者之间趋于白热化的抢译大战。

  非小说:知识分子与回忆

  2005年,有一批关于政治家传记的书籍出版。年初上市的由美国企业家劳伦斯·库恩所写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着重叙述了1989年之后,在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出现难题的形势下,江泽民对中国的影响。该书也成为2005年最畅销书之一。

  年底,在中共中央举行座谈会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之际,由张黎群、张定、严如平、唐非和李公天合著,记述胡耀邦1915年到1976年革命生涯的《胡耀邦传》第一卷出版,引起关注。

  2005年,还出版了多本关涉知识分子个人命运的传记和回忆录,尤其不能忽视的有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朱正琳的《里面的故事》和老鬼的《母亲杨沫》。

  它们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文革”期间的个人体验。与以往此类图书不同,它们较少宏观反思,没有动辄上升到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感喟,而是更个人化地展示出动乱年代里个人命运的无常。

  《里面的故事》以自嘲表现出时代荒诞,《束星北档案》对史料引用严谨,《母亲杨沫》则以非凡勇气写出了复杂而真实的人性,都令人印象深刻。而《束星北档案》对历来重文学性而轻严密性的中国传记写作,更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

  傅国涌所著的《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则以另一个大变革时期为背景,选取了张元济、柳亚子、胡适、梁漱溟、胡风和沈从文等14位著名知识分子的日记、书信和回忆。

  关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和道义责任问题,2005年有一正一反(也可以说是一左一右)的两本新书英国政治专栏作家弗兰克·富里迪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和法国大思想家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的鸦片》。前者宣称要向21世纪的“庸人主义”开战,后者则深刻剖析了知识分子对极端主义的迷恋,以及由此造成的对社会的危害。

  《知识分子的鸦片》系“人文与社会译丛”之一,学者刘东主编的这套丛书,数年来译介海外优秀人文社科著作,成果蜚然,贡献良多。《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著)是其中另一本在2005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此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界本身的范围。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是2005年一本被广泛谈论的文学理论著作,哈罗德·布鲁姆把对经典的一切政治的和道德的解读,统统归入他所谓的“憎恨学派”,他决心让经典阅读回到审美,他说,“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非常重要,但也非常令人遗憾,因为我们看到的简体字版,是一个非常不完整的版本。而半路杀出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则在“红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

  历史上结怨甚多的中、日、韩三国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历史观”吗?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胡平的《100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则告诫我们,在警惕右倾的日本同时,更应从历史和现实中,反思与批判我们自己。 (作者为《中华读书报》编辑)

  值得关注的小说作品

  《报告政府》(韩少功)

  《钢琴教师》(艾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奥地利)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扬·马特尔)(加拿大)

  《深夜小狗神秘习题》(马克·海登)(英国)

  《隐秘盛开》(蒋韵)

  值得关注的非小说作品

  《安琪拉的灰烬》(弗兰克·迈考特)(美国)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美国)

  《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

  《花间一壶酒》(李零)

  《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史景迁)

  《历史的坏脾气》(张鸣)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温铁军)

  《退步集》(陈丹青)

  《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

  《宪法学说》(卡尔·施米特)(德国)

  《喧嚣的九十年代:一部关于全球最繁荣十年的新历史》(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刘道玉)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康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